【关键词】外层空间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公域天缘政治学 国际治理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全球公域是指不处在任何国家主权管辖之内且涉及全人类利益的公共空间。外层空间(以下简称“外空”)、极地、深海和网络空间等“新边疆”即属于这一范畴。当前,全球公域已成为各国参与国际治理和国际战略创新的爆发式增长极。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召开的“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发表重要演讲强调:“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①“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②“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在“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④2023年2月,中国正式面向国际社会发布的《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强调:“加强外空领域国际合作,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外空国际秩序。”⑤如今,外层空间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显著增强。然而,相较极地、深海等全球公域,人类经略外层空间的历史较短、程度较弱,外层空间治理需求与供给之间形成巨大落差。未来,外层空间将成为中国全球公域国际战略的主要创新点和关键增长极。
在外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际战略的实践突破
在外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近年来,中国始终倡导世界各国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坚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已取得不少成就。一是以联合国为核心平台开展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外空全球治理。中国加入了《外空条约》《营救协定》《责任公约》《登记公约》等国际条约。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框架下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等议题磋商,参与联合国外空委等十几个多边组织与机构,并与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和平利用外空的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政府双边合作。中国政府已与45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空间合作文件,与俄罗斯开展了包括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在内的全面深入合作。三是建立了全面先进的外空科考体系,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工业和信息产业。“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天宫空间站”等多项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成为我国在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空间探测、空间应用等方面展开国际合作的基礎平台,在为人类外空探索与利用作出技术贡献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携手各国在外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与努力。
在外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无论是以《外层空间法》为代表的外空国际法体系,还是现行的外空国际治理体制机制,都难以满足时代需要。受国际治理信任赤字、责任赤字、共识危机等固有困境影响,各国对外空治理的实质参与远少于国家间航天项目合作,导致外空国际治理能力不足、发展缓慢。例如:现行以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和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为代表的国际外空管理机构职能分散,缺乏权威性。此外,这些机构的非强制性特点导致为数不多的外空治理规则和磋商机制难以得到贯彻执行。其次,国际地缘格局影响了在外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在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大背景下,外空领域也产生了类似地缘政治的“天缘政治”分野,这种冲突尤以外空非武器化等具有高政治属性的安全议题为最。例如:美国常年阻挠中俄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有关外空非军事化提案。最后,美国长期将中国视为其外空秩序主导优势地位的挑战者。为保持外空优势,美国阻挠中国等非西方航天大国参与外空国际治理。例如,美国智库战略之桥提出“公域战略”概念,鼓吹中俄航天合作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建议美国顶层战略应聚焦极地、外空和网络空间。
中国在外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机遇可期。首先,相比传统地缘政治领域,科技实力在以外空为代表的全球公域发挥着更加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深空探测、空间应用、空间站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不但提升了中国在外空探索与利用领域的实力和外空国际治理的话语权,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合作提供了绝佳的项目平台。其次,在外空国际治理议题上,中国拥有良好的前期积累和后发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