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人工智能 技术奇点 ChatGPT 人类主义 后人类主义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人工智能比人类更懂策略、更有知识、更会创作
2022年11月,前身为“脸书”的“元”(Meta)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在〈外交〉游戏中将诸种语言模型同策略性推理结合的人类水准游戏》的论文。《外交》是由美国玩具公司孩之宝(Hasbro)于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一款七人制经典策略游戏。通过对20世纪初欧洲七大国的“扮演”,玩家需要与其他选手建立信任、谈判和合作,并尽可能多地占领领土。这要求玩家制定复杂的计划并及时调整,理解他人的观点乃至看破其背后的动机,然后应用语言与他人达成合作,最后说服他们建立伙伴关系和联盟等。在游戏时玩家可以遵守或违反对其他参与者的承诺,亦可以私下交流、讨论潜在的协调行动。
“元”的研究人员开发了名为“西塞罗”(Cicero)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并于2022年8月至10月匿名参加了webDiplomacy.net组织的40场线上《外交》比赛。“西塞罗”的成绩在所有参赛者中高居前10%:它的平均得分为25.8%,是其82名对手平均得分(12.4%)的两倍还多。要知道,《外交》这款游戏完全不同于围棋、国际象棋等游戏,后者的游戏只需要遵照规则进行,而前者则需要在规则之上同其他玩家进行大量沟通,建立信任(抑或背后捅刀)。玩家不仅要懂策略,还需要擅长谈判、说服、结盟、威胁乃至欺骗。人工智能要玩好《外交》,不仅要有强大的策略推理能力,而且要有一流的交流沟通能力。
“西塞罗”算法模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策略推理”和“自然语言处理”。两项技术的整合,使“西塞罗”能够针对其他玩家的动机进行推理并制定策略,然后使用自然语言进行交流,达成一致以实现共同目标,形成联盟并协调计划。“西塞罗”会与另一位玩家协商战术计划,向盟友保证其意图,讨论游戏中更广泛的战略动态,甚至只是进行随意的闲聊——包括几乎任何人类玩家可能会讨论的内容。在实际的比赛过程中,“西塞罗”的对手们几乎都未能将它与其他人类玩家区分开来(只有一位玩家有所怀疑)。
“西塞罗”使用了此前webDiplomacy.net上4万多场《外交》游戏的数据集进行了预训练,这些数据中还包含玩家之间交流时产生的超过1290万条消息。在达成合作、谈判和协调上,“西塞罗”已经超过绝大多数人类玩家。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甚至意味着向通用人工智能(AGI,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的一大迈进。“西塞罗”的成绩标识出,人工智能已经能参与并且比绝大多数人类更好地完成以前被视作“政治”的事务。
同样在2022年11月,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推出了一个叫作“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该程序使用基于“GPT-3.5”架构的大型语言模型,并同时通过“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与“增强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进行训练。ChatGPT具有极其强大的自然语言能力:它不但可以同人进行谈话般的交互,并能够记住同该用户之前的互动,甚至会在连续性的对话中承认自己此前回答中的错误,以及指出人类提问时的不正确前提,并拒绝回答不适当的问题。在对话中很多用户发现,它还会编程写代码、写学术论文、给企业管理開药方……有不少人工智能专家认为,ChatGPT已到了突破“图灵测试”的边界。2022年2月成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并坐上世界首富宝座的埃隆·马斯克在推特上写道:“ChatGPT好到吓人(scary good),我们离危险的强人工智能不远了。”
GPT将AIGC(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所生成内容)热潮推上新的顶点。当下,人工智能撰写出来的论文、剧本、诗词、代码、新闻报道……,以及绘画、平面设计、音乐创作、影像创作方面的作品,其质量已然不输于人类创作者——如果不是已经让后者中的绝大多数变成冗余的话。实际上,大量当代创作者明里暗里已经开启人工智能“代写”模式。最近在国内火爆出圈的科幻全域IP《人类发明家:Ashes of Liberty》的创作者Enki曾说道:“在Runway和Stable Diffusion的加持上,《人类发明家》完成了角色的表达,场景的表达、电影海报的表达、logo图标的表达、整个内容总本的相关绘制、NFT 的制作、游戏场景的绘制等。这些工作如果以传统的方式是很难一个人完成的,但是由于AI的强大,作者仅仅使用业余的时间,从8月份到12月份,短短4个月基本完成了所有的内容,这是在以前不敢想像的。”
人类创作者,竟越来越深度地倚赖人工智能来进行“创作”(有意思的是,他们自我冠名为“人类发明家”)。诚然,这在“以前”——“人类主义”(humanism,汉语学界通常译为“人文主义”)时代——是难以想像的。
并且,人工智能正在从文本、语音、视觉等单模态智能快速朝着多模态融合的方向迈进;亦即,人工智能能够在文字、图像、音乐等多种模态间进行“转换型/生成型”创作。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越来越好,“好到吓人”。人工智能的能力越来越强,强到令人“不敢想像”。人工智能之“智”,正在使人(“智人”)变得冗余。
人类正在进入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工智能比人类更懂策略,更有知识,并且更会创作。这个世界,诚然是一个“后人类”的世界。
人类主义框架无所不在,我们还用这个框架来评价自身,人类被放置在宇宙的中心
人工智能,激进地击破近几百年根深蒂固的“人类例外主义”(human exceptionalism)。人类在物种学上将自身称作“智人”(homo sapiens),然而,这个自我界定(实则颇有点自我贴金的意味)在人工智能兴起的今天,恰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类例外主义”另一个更为人知的名字,就是“人类主义”——这是一个直接以“人类”为主义的思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