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消费者权益 扩大内需 隐私 版权 健康品牌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保护好消费者权益,才能充分释放个人、家庭的消费潜力,从而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2023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是“提振消费信心”。通过保护新时代下的消费者权益,不断激发消费活力,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体而言,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解决新形势下消费新问题,满足消费者的美好需求,有力撬动消费需求,从而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
破解AI数据隐私威胁,“安心”消费促增长
2023年,全球AI领域最火爆的话题莫过于ChatGPT。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推出了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作为一个具备问答、文章撰写、绘画等多方面能力的对话式机器人,ChatGPT强大“超能力”的背后,是天量的训练数据与庞大的算法模型,这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然而,ChatGPT作为数字技术的应用,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侵犯个人数据隐私、侵犯知识产权、侵犯商业机密、产品虚假宣传、网络购买诈骗等系列问题。
一方面,ChatGPT与用户对话的数据需要被存储在开发者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或使用的云服务提供商的数据库中。在人机交互问答中,提问者与ChatGPT分享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可能被用于未来算法模型的训练中,含有个人信息的问答内容很可能成为模型训练的基础语料库信息,这使ChatGPT输出的内容包含用户提供的个人信息以及重要数据。这也就意味着,ChatGPT底层庞大的数据库信息中,很可能会侵犯到一些用户的隐私。另一方面,ChatGPT还可能被用来生成虚假信息或恶意软件,诱骗用户泄露个人信息。通过来自社交平台的数据对ChatGPT进行模型训练,可能生成虚假信息、诱骗信息等,破坏网络舆论生态。而且,不法分子有可能以较低的技术成本盗用他人虚拟形象、冒充他人身份,还可能会收集个人敏感信息,并诱骗受害者提供更多的个人信息,进一步导致网络诽谤、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ChatGPT引发上述数据隐私威胁等系列问题只是一个爆发口。实际上,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众多网络渠道产生的数据隐私争议以及算法歧视等问题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消费者点击互联网和使用社交媒体时,不管是发布照片、点击广告链接,还是观看在线视频,其个人及活动信息有可能被平台或厂商存储。消费者信息被收集或泄露盗卖,用于商家对消费者进行“算法歧视”。对于用户而言,算法歧视问题侵害用户的个人权益和自尊感。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算法歧视可能会直接导致企业经济受损,比如信息推送不精确、广告投放对象存在偏差等问题。另一方面,算法歧视会通过影响用户满意度而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和声誉。因此,算法歧视问题对用户和企业都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另外,算法“黑箱”等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导致歧视现象潜藏得更加深入而不易被察觉,也给治理算法歧视问题带来了新挑战。互联网平台大数据杀熟便是算法歧视的典型现象之一。这种企业“杀熟”现象的本质是通过算法筛查,对用户群体进行分类,形成一套端口多套服务的模式,企业利用消费者交出的个人数据反过来对消费者实施歧视对待。“杀熟”现象说明企业对消费者权益构成双重侵害——信息或数据权,以及公平交易权,但它却广泛存在于购物类、旅游类、打车类等APP。此外,金融借贷平台借贷歧视、人工智能相貌歧视、AI机器人发表歧视性言论等算法歧视问题也纷纷涌现。可见,消费者的数据隐私和“反歧视”权益没有得到足够的法律保障。
在数据成为重要资源的新时代,消费者隐私和数据合规问题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面对的重要伦理問题之一。为了应对ChatGPT及算法歧视带来的个人隐私信息威胁,亟须加快数据合规建设,严格审核数据来源,强化数据的使用管理,在人工智能设计中嵌入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机制。而且,需要加大人工审核服务在数据审核方面的投入,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体系,最大可能地合规合法使用数据,同时减少不真实信息的输出,全面保护消费者的数据隐私合法权益,让消费者能够真正意义上“安心”消费,从而才能进一步扩大消费者需求。
捍卫元宇宙世界的消费者版权,开辟消费新业态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的火爆也带动了NFT的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