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粮食危机 制度根源 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数据显示,2022年受地缘冲突、气候变化以及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全世界有8.28亿人口受到饥饿的威胁,比2021年增加了7.5%。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预计,乌克兰危机将使2023年全球营养不良的人口增至1700万人左右。世界银行的数据也显示,食品价格每上涨1个百分点,预计就会有1千万人陷入极端贫困。2022年,埃及已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援助,土耳其的通货膨胀率更是已飙升至近80%。那些不直接从俄乌两国进口粮食的国家也因为农产品价格上涨而面临更高成本。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保加利亚,一条面包的价格在2022年6月同比几乎高出50%,西班牙2022年的食用油价格几乎是2021年的两倍,波兰2022年的糖价相比2021年已经上涨了40%。这些情况并非孤例,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经历过多次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本文借助已有文献,主要从2007—2008年和2010—2012年世界粮食危机及应对中总结经验教训,探寻对当前粮食安全形势的启示。
2007—2008年的世界粮食危机
危机表现:200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肆虐全球时,大量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受到此前已然显现的全球粮食危机的严重影响。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对粮食和能源价格飙升的担忧已经是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全球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对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等粮食商品价格的急剧上升可能带来的福利影响,以及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感到担忧。人们担心粮食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减贫工作以及粮食进口国的政治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在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之前,全球饥饿或营养不良人口约为8.5亿人,2007年猛增7500万达到9.25亿人。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FFPI)从2005年到2006年增加了12%,到2007年增加了24%,2008年1月到7月同比增加了约50%。2008年,谷物价格指数达到峰值,是2000年的2.8倍。世界银行数据也显示,2005—2008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了83%。谷物和其他主食,尤其是全球发展中国家民众所食用的主食(小麦、大豆、植物油、大米等),经历了最显著的增长。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玉米价格几乎增长了两倍,小麦价格增长了127%,大米价格增长了170%。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严重威胁世界中低收入人口的生存。当时全球66亿人中有26亿人的每日生活费不足2美元,其收入的60%到80%被用于食品消费。
其中,受粮食价格飙升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缺粮国。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费用在2006—2007年增长37%之后,在2007—2008年又增长了56%。这也对低收入缺粮国家的国际收支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非洲国家来说,其谷物进口总费用在2007-2008年间增加了74%。在发展中国家,受粮食价格上涨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群体。食品价格上涨进一步削弱了这些贫困家庭满足基本食品需求的能力。挨饿的人们走上街头,一些国家甚至出现社会紧张局势,粮食问题引发的动荡和骚乱加剧。海地、埃及、印度尼西亚和津巴布韦等国发生了严重骚乱。2008年,在海地,被英國广播公司(BBC)描述为“饥饿的暴徒”的示威者试图冲击首都太子港的总统府,结果五名抗议者被枪杀,还有许多人受伤。时任海地总统勒内·普雷瓦尔(RenéPréval)先是声称没有他可以采取的行动,但是随即匆忙宣布将大米的批发价格削减16%。2008年2月,喀麦隆有40人在骚乱中丧生。此外,柬埔寨、科特迪瓦等国,在这次粮食危机之中也都因饥饿问题发生了骚乱。
主要影响因素:第一,造成此次粮食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供给和需求的失衡。从供给方面看,这一时期,农业部门生产率的长期下降和世界主要粮食产区遭遇自然灾害导致的生产不足等因素交汇,形成了粮食及食品供给减少。1970—1990年期间,全球谷物和油料总产量平均每年增长2.2%,与此相比,1990—2008年的年增长率则下降到约1.3%。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洪水和冰冻天气等气象灾害对世界农业产出和粮食安全也造成了严重影响。2006—2007年,澳大利亚、欧盟、乌克兰和俄罗斯等一些主要谷物和油料生产地区遭遇了恶劣天气条件,造成了相关作物的生产下降。例如,干旱使澳大利亚水稻收成减少了98%,使摩洛哥国内小麦产量减少了75%。同时,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匮乏也产生了影响。每年全球有500万公顷到1000万公顷的农业用地因为缺水造成的退化而丧失。此外,全球粮食库存的下降也削弱了政府对粮食危机进行干预的能力。截至2008年年底,世界谷物库存下降至仅有4.05亿吨,是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世界小麦库存下降到1.47亿吨,是197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不仅如此,能源价格的大幅攀升在提高农业部门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也削弱了粮食供给。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生产成本调查,在2002—2007年期间,包括化肥和燃料在内的能源密集型生产要素价格翻倍,使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生产成本增加了约21.7%,而生产成本的上升使美国主要粮食商品的出口价格在2002—2007年之间增加了大约15%— 20%。面对飙升的粮价,为了保护本国粮食安全,一些粮食生产国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这也反过来推高了粮价,加剧了粮食安全问题。
第二,从需求方面看,发达经济体推动的生物燃料的兴起,进一步从需求方面推高了粮食价格,出现了生物燃料与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争夺口粮的局面。有一种观点错误地把推高粮食价格的原因归咎于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速增长及相伴而来的需求膨胀。实际上,粮食需求缺乏收入弹性,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有很大的变化。如新兴市场国家中的印度和中国都保持着粮食贸易顺差,是谷物的净出口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