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社交化阅读 青年 碎片化 全民阅读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尊重知识、崇尚阅读早已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对全国国民阅读的第19次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1.6%;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图书阅读率为59.7%;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0本,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接触率为79.6%。数据还表明,青年群体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全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及数字化阅读接触率逐年递增。社交化阅读(Social Reading)正是传统纸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融合而生的一种全新阅读模式,它以读者为核心,以社会关系为纽带,以分享、互动、用户生成内容(UGC)、共同传播等为特征。青年阅读已然呈现出社交化的发展趋势。
青年社交化阅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社交化作为青年阅读的一种新趋势,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理论依据主要有人的本质理论、接受美学理论、需要层次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交化阅读的本质提供了基本理论指导。社交化阅读的本质在于用户参与社交。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以社会关系为纽带,更加强调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间的社会交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这一对人的本质的经典解释,是我们深刻理解社交化阅读本质的基本理论依据。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交化阅读提供了文艺哲学依据。接受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康茨坦斯学派创始人之一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认为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主动表示赞同或拒绝的审美活动,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也就是说,接受美学不是强调作者在文本中写出了什么,而是强调读者实际从文本里读出了什么。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作者”对于其作品的权威性,更加彰显出“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交化阅读强调以读者体验为核心,强调用户生成内容,而这正好与接受美学以读者为视角来创作文艺作品的理念相契合。
1943年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社交化阅读在心理层面的发生逻辑。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一定满足时,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对管理者如何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特别是对社交化阅读中出现的碎片化、泛娱乐化、浅阅读等问题的解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英国的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我们阐释社交化阅读提供了媒介接触的视角。这个模式以受众个体接触媒介信息的动机和目的是否得到满足来确定效果,是一种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主张受众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就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和愿望。社交化阅读强调用户参与、分享、交流、传播等个性化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我们提升社交化阅读实效提供了有益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