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治理的历史进程
作者 刘一潇 孔晶晶
发表于 2023年3月

【关键词】文化小康 文化强国 文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只有回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党的文化治理历程,明晰党的文化治理初心,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担当起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推进中国共产党文化治理现代化、提高中国共产党文化治理水平。

党的文化治理经验与策略来源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

首先是文化翻身,即以“文化觉醒”推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扩张,西方文化也向东方世界蔓延渗透。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经济政治的落后撕裂了文化的先进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体用之争”实际上是文化弱势国家关于本国文化“先进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协调之争。梁漱溟先生最先发出“中国文化翻身”的时代呐喊,但由于传统文人视野具有局限性,因此并非“文化翻身”的现实途径。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看来,“文化翻身”与“人民解放”是统一的,必须通过“社会革命”实现“文化革命”,通过“政治翻身”实现“文化翻身”,因而中国文化治理进程与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本质联系。无产阶级文化语境下,“文化翻身”是用劳动者的阶级意识推动自身文化主体意识觉醒,创造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精神解放”。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浪潮中,中华文化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跃迁,而人民群众也通过中华文化实现了从“依附”到“独立”的历史转变。完成了“文化觉醒”的人民群众就会自己解放自己,中国人民将自觉意识到身上肩负的民族复兴使命。

其次是文化小康,即以“文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我国落后的文化生产与建设高度现代文明国家的要求之间的现实矛盾,革命政党的理论化与人民群众的知识化迫在眉睫,以文化主体重构和文化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文化改革”成为这一时期文化治理的主要任务。改革开放前,党领导文化工作侧重于文化主体重构,其目的在于扭转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文化,探索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但正是由于经济文化生产基础薄弱和新生政权尚需巩固,党和政府不得不采取计划模式以公共文化事业代替文化产业实现文化教育的进步与平等。改革开放后,党领导文化工作侧重于文化体制改革。一方面,党和政府继续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实现“文化扶贫”,致力于实现“文化共同富裕”,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文化市场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而被深度激活,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深化文化体制革新,合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以满足群众更高质量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文化小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治理的创新性探索。

最后是文化强国,即以“文化自信”凝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强起来”是中华民族百年夙愿,实现文化崛起、成为文化强国始终是党的文化治理的逻辑主线。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