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与礼:古代社会的饮食风尚
作者 邹芙都
发表于 2023年3月

【关键词】火锅 礼俗互动五味调和 和而不同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火锅作为中国人的独特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巨大贡献。火锅在我国起源甚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我们现在所提到的火锅,即以火烧“锅”煮物,炊器和食器合而为一的饮食形式。火锅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义,镌刻着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记忆,于历史文脉中彰显着中国文化软实力。

“火鼎”与“礼俗互动”的价值追求

在中国传统社会语境中,“礼”与“俗”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话语形式,“礼”是制度化的国家礼仪,“俗”指民众自然形成的生活习惯,“礼俗社会”是国家政治的基本形态。①古代中国以火锅为重要形式之一的饮食实践既涉及制度化的礼制,亦包含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鲜活地演绎出中国传统礼俗社会框架中的“礼”“俗”命题和礼俗分立、礼俗互动等图景。

西周时期火锅的原型为“火鼎”,“鼎”等青铜器是国家礼制的物质形式,代表着身份和地位,与国家政治互动密切。鼎是“别上下、明贵贱”的重要标志,汉代学者何休注解《公羊传·桓公二年》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②由于礼器“鼎”又兼具食器功能,火锅则自然成了王室贵族的专享。从礼俗关系看,西周时期的火鍋实际源于先民学会使用火并用火煮物的各种生活经验积累,礼源于俗,《慎子·逸文》“礼从俗”和《汉书·艺文志》载孔子之言“礼失而求诸野”皆说明了礼孕育于俗之中;进入青铜时代后,“鼎”的礼制意义大于饮食功能,火锅带有更强的政治属性,礼俗相对分立,这种分立主要表现为炊器材质的差异。社会上层多使用青铜鼎。1974-1975年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二号墓葬中出土有一件复合铜器,此器上部是立耳鼓腹圆鼎,底部中央有一圆柱鼎足,立于一个三足盘上。学界认为此器容量仅够一人食用,底部盘可置炭火加热,上部鼎则用以煮肉菜,可看作西周时期的“小火锅”。王室贵族宴会,一人一小鼎,亦可见“分食制”的宴饮方式。另外,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2000多年前的实用青铜火锅,炭盘里有炭迹,锅内也有使用过的迹象。该墓墓主为海昏侯刘贺,火锅应是其生前非常喜欢的饮食方式。社会中下层则主要使用陶质鼎,2007年年初湖北郧县境内上宝盖遗址出土了一件西汉时期的陶质火锅,锅分成两半,一侧稍大,另一侧稍小,与今天的鸳鸯火锅基本一样,应是普通百姓食用火锅的记录。由此可见,礼俗关系的贯通或分立与国家制度化的规定等密切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礼俗社会虽炊器物质形式有别,但由火锅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却是一致的。

宋代伊始,火锅已非常流行。当时民间有“暖冬”的风俗,在每年的十月初一便会举办“暖炉会”。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月一日,……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③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围着自家的火炉庆祝,或边喝酒,边吃火锅。从王室贵族专享,到进入寻常百姓家,火锅由礼入俗,逐渐打破了社会身份和地位之间的界限。清代规模宏大的“千叟宴”,赴宴者皆为年65岁以上年长者,其身份不论官民均可按时到京参加聚宴。尤其是乾隆五十年的千叟宴,两个等级的宴席主角皆是“火锅”。此举真正拉近了皇帝与官民之间的距离,礼俗互动的价值追求得以体现。由上到下,由礼入俗,礼源于俗又归于俗,火锅的饮食实践生动诠释了礼俗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