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沙特与伊朗握手言和有多难?
发表于 2023年4月

2023年3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沙特阿拉伯王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据新华社消息,双方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一份协议,包括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安排互派大使,并探讨加强双边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沙特阿拉伯王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三方联合声明。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方网站

这一事件在中东地区和世界范围内都引发了强烈反响。巴基斯坦外长比拉瓦尔认为:“我们的世界已经太久没有听到这样的好消息了!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地区层面,都无法用言语形容这一成果的重要性。”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感叹,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说过“求知,哪怕远在中国”,现在可以说“求和平,哪怕远在中国”。与此同时,《华尔街日报》在10日发文称,沙特和伊朗同意复交的协议意味着“中国在美国长期主导的地缘政治地区取得的外交胜利”,标志着中国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大幅提升”。那么,沙特和伊朗的外交困局是如何形成的?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次因素包括哪些?

道阻且长曲折发展的沙特-伊朗外交关系

打开地图,我们不难发现沙特阿拉伯王国(以下简称沙特王国)和伊朗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分别位于波斯湾左右两岸,像海湾两侧的支柱,两国之间,则是珍珠般星罗棋布的诸海湾阿拉伯国家。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庞大的国家体量决定了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外交互动是密切且复杂的,两国关系对海湾地区的局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东民族国家体系开始形成,在20世纪20年代末,现代沙特和伊朗国家初具雏形。沙特王国是较早与伊朗发展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1926年4月,伊朗巴列维王朝诞生,礼萨汗加冕为伊朗国王。同年6月,沙特王国的开国君主伊本·沙特邀请礼萨汗参加伊斯兰大会,这被视为沙特与伊朗的首次外交接触。1934年,两国因为巴林的地位问题产生争端,伊朗以巴林在1602年至1782年曾被波斯帝国统治为由,试图合并巴林,并向巴林地区的阿拉伯人授予伊朗国籍,此举遭到沙特王国反对。在英国的调停下,两国暂时搁置争议。

1941年,巴列维继任伊朗国王,两国外交关系进入新阶段。基于实力和理性外交的考量,两国逐步拓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竞争逐渐白热化,苏联支持各国民族主义运动推翻君主制,反对殖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在此起彼伏的革命运动中,埃及、伊拉克、也门等国国王们的王冠纷纷落地,这种局势,使沙特与伊朗这两个君主国感到抱团取暖的必要性。1955年8月,巴列维国王邀请沙特国王访问伊朗,两位国王就政治、经济与安全问题进行磋商,一致同意倒向西方阵营。20世纪60年代,沙特与伊朗在经济领域的关系也逐步升温,两国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俗称“欧佩克”(OPEC)的重要发起国,两国在石油产能、石油定价和石油工业等问题上取得了一定共识。但两国的外交关系中依旧存在不和谐因素。1943年12月,一名伊朗朝觐者因向麦加天房投掷秽物,被沙特逮捕并处死。伊朗对沙特政府的举措表示不满,1944年两国宣布断交。在当年的朝觐季,伊朗政府下令禁止伊朗国民前往麦加朝觐。这是沙特与伊朗外交史上的第一次断交风波。但由于事件起因是伊朗公民的个人行为,两国关系很快修复,1947年初,沙特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除此之外,海湾地区阿拉伯诸酋长国的地位问题仍是沙特与伊朗悬而未决的问题。1957年11月,伊朗再次向巴林提出主权要求,试图将巴林兼并成为伊朗的第十四个省。沙特强调巴林位于阿拉伯半岛的大陆架上,是阿拉伯半岛的自然延伸,此外,巴林人是阿拉伯人,不具备波斯民族属性。沙特在巴林问题上与伊朗采取针锋相对的立场,加剧了二者的紧张局势,1958年,伊拉克王国被左派军官组织推翻后,两国暂时搁置了巴林问题上的争议。

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后,巴列维王朝在伊朗的统治终结,由什叶派教士领导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为伊朗的合法政府。受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和国际局势的影响,伊朗对沙特外交政策进行迅速调整。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在与美国关系破裂后,正式号召对外发动伊斯兰革命,其主要敌对目标就是以沙特为首的、采取亲美立场的海湾君主国。1979年11月,沙特相继发生麦加禁寺事件和东部什叶派民众运动。沙特与伊朗的外交對抗在两伊战争中达到顶点。

本文刊登于《世纪人物》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