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云燕 壮族,广西天等人,文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2012-2013年美国波士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访问研究员,2016年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访学学者,2018-2019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曾发表数篇散文作品。
一
历史上,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术思想界曾经有过非常著名的“波士顿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当年生活工作在美国波士顿学界的三个人: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波士顿大学的南乐山(Robert C. Neville)和白诗朗(John H. Berthrong)。当时南乐山任波士顿大学神学院的院长,白诗朗是副院长。不少人将曾长期执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近些年活跃于海外汉学界并受聘为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的安乐哲(Roger T. Ames)误称为“波士顿儒家”的创始人和代表,大概源于他和南乐山的中文名字中都有一个“乐”字,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安乐哲现任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国际儒联副主席,这个身份容易与“波士顿儒家”的“儒”字重叠而令人产生联想。
说到误解,可能国内很多人对“神学院”也多有误解,往往一听“神学院”就会联想到教会和修道院之类教牧和修道场所,这样的认识主要是受到过往一些文学作品或电影作品的影响。的确,最初的神学院是教会设立的,但最初的大学、医院也都是与教会有关的,很多大学、医院都是教会设立的,而且与国内大学、科研和医疗机构等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关系非常密切。比如,美国威廉玛丽学院,泰国易三仓大学,意大利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等等。简单讲,如今国外的神学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于大学之外的神学院;另一类是与综合性大学一体的神学院。前者如美国戈登康威尔神学院、纽约神学院、普林斯顿神学院等,后者如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耶鲁大学神学院、波士顿大学神学院以及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神学院等。前者主要培养教牧人士,与综合性大学的关系有的疏远有的亲密;后者主要培养与人文宗教及社会科学相关的研究型人才,学科方向设置与大学其他院、系、所类似,遵循同一模式。这种情况下,前者和后者的关系也是有的疏远有的亲密,这主要取决于前者的态度和倾向,比如许多较为保守的独立神学院就认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神学院过于自由和世俗化。其实中国国内情况也大致类似,为教会培养教牧人员的独立神学院如北京的燕京神哲学院(天主教)、燕京神学院(基督新教),南京的金陵神学院等;与之相应,伊斯兰教有自己的经学院;佛寺则有佛学院,等等。而国内高校则没有神学院,却有類似于宗教文化研究院的相关机构,这些机构除了不培养教牧人士之外,其基本功能跟国外与大学一体的神学院的学习和研究功能相当。
所以,尽管白诗朗长期执教于神学院并荣任副院长,但实际上他是一位学者,一位儒家学者,或者说是一位海外汉学家,一位鸿儒。可以以他出版的著作为证:《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1994)《论创造性:朱熹、怀特海和南乐山比较研究》(1998)《儒家之道的转化》(1998)《简明儒学导论》(2000)《过程的扩展:中西方哲学与神学转化的探索》(2008)等等。当然,白诗朗的学术著作远远不止这些。2011年初,白诗朗在将受聘为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授前,曾提供给该校一份长达25页的简历,其中主要列述了自己的教育背景,所受奖励,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清单等,均与海外汉学、中国学密切相关。这次来华访问,应该是白诗朗在2010年9月应邀参加第一届世界尼山论坛会议后,紧接着再次来华与中国大陆相关领域的学者近距离大范围地接触。
白诗朗生于1946年3月美国威斯康星,于美国堪萨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中文和哲学;后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分别为中国哲学中的道家和宋代新儒家。经历了完整、系统的学习之后,白诗朗一直从事着与中国哲学有关的学术事业,直到2022年8月在加拿大去世。
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留校任教的教师,应邀到美国夏威夷大学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当他看到参会者当中有不少在读博士生,非常活跃地发言、点评和主持会议主办方安排的小组讨论时,很受吸引和鼓舞,随即萌生了到美国读博士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