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米粑里藏乡愁
作者 谭水艳
发表于 2023年4月

相传,唐朝狄仁杰初到江西彭泽做县令时,下令放囚犯回家过年,规定囚犯年后按时返回。规定时间结束,只有囚犯汪和没有返回。狄仁杰乔装成过路商人来到汪和家中,意外查明了汪和殴打母亲致死案件的真相,汪母实为意外摔倒而亡,原因是汪和之叔想夺其家产污蔑汪和弑母。

狄公断明冤情,还了汪和清白,但汪和的父亲仍不同意汪和与胡氏的婚事。狄公想促成这对年轻人的好事,代汪和向汪父求情。汪父不好拒绝,出一难题:如果胡氏能用米粉为皮做一顿饺子,他便应允这桩婚事。胡氏很为难:米粉没有面粉的韧性和黏性,没办法做成饺子皮。

狄公叫人传一纸条给胡氏:米蒸半熟,磨而为粉,开水调和。胡氏依法而制,端出了一碗米粉皮做的饺子。汪父不好明说,只一个劲地说“报信,报信”。狄公则故意说:“包行,包行。好!恭喜老丈喜得良媳。”在狄公的撮和下,汪和与胡氏终于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从此,用米粉皮做饺子,在彭泽流行开来。大家都叫这种饺子报信粑或包行粑。又因皮是蒸米粉做的,所以叫蒸米粑。从那以后,彭泽新娶过门的媳妇,头一天都要做一顿蒸米粑,一是纪念狄公的美德,祈求美满婚姻;二是考察新媳妇是不是心灵手巧。

我小的时候,物资匮乏,虽然女人、媳妇们都会做蒸米粑,却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吃到蒸米粑。在我们家,只有遇到喜事和年节时分才能在餐桌上见到。

记得有一年,正是稻穗压头的时候,突降暴雨。河水上涨,把河下游的那一片稻田都泡在水里。快要成熟的稻子,在水里泡了半月有余。

本文刊登于《家庭百事通》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