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彩帨

清朝康熙盛世,遗留下许多宫廷命妇的画像。在画中,她们身着朝褂,朝褂纽扣上系有一块剑形布条,形似如今的领带,上宽下窄,但外观极其华丽端庄,四周缀有珠宝,较短的铺在腿部,较长的甚至垂至朝服下摆。这种布条名为彩帨,是古代帨巾的一种。
“帨”字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有一首描写青年男女恋爱的诗《国风·召南·野有死麕》:“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结合《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感,动人心。帨,佩巾也”,可理解为男女相处间,女子有些羞涩地推搡,让男子不要触碰她的佩巾。唐宋诗词、小说中也有关于“帨”的描述,比如苏轼曾作《沉香山子赋》:“幸置此于几席,养幽芳于帨帉,无一往之发烈,有无穷之氤氲。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