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行星
发表于 2023年4月

星系中的“流浪者”

流浪行星,又称星际行星、孤儿行星,是指与行星质量相近、游离于星系(数量巨大的恒星系及星际尘埃组成的运行系统)中的天体,它们不围绕任何恒星公转,如同流浪者一样,在星系中漫无目的地游荡。

流浪行星可能是受其他天体引力作用,从它们的母恒星系统中被弹出去的。例如,科幻小说《三体》中,几颗恒星相距较近,一些原本围绕一颗恒星绕转的行星,受到其他恒星的引力作用,被抛射了出去,从此“无家可归”。它们也可能是在行星系统形成期间,被弹射出来的原行星(形成于太阳系早期的天体)。

此外,还有一种流浪行星,它们自带流浪属性,从“出生”到形成一直未被恒星捕获。

发现流浪行星的“利器”——天文望远镜

科学家推测,银河系内流浪行星的总数可达数十亿至数万亿。不过,由于行星几乎不发光或者发光微弱且不靠近恒星,一般探测系外行星的手段较难观测到它们。目前,人类已经探测到的疑似流浪行星约100 颗,但真正得到确认的只是少数。流浪行星大小不一,质量较大的为木星的十几倍,较小的比地球还轻。

用红外光学望远镜捕捉新“流浪者”

红外光学望远镜是接收天体红外辐射的望远镜,有些流浪行星是被它发现的。

本文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