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苍穹4000年

世界最早的天文台:山西陶寺观象台
得益于古人的详细记录,中国千百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数据,即使在现代,很多观测数据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例如,世界上第一颗被发现的彗星的近似轨道,就是根据中国古人的观测推算出来的。
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先民注意到物候现象(受气候、水文、土壤等环境影响,动植物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和天象(天文现象)的周期变化密切相关,于是开始观察日月星辰等天象,并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等自然变化来判断季节。例如,中国出土的许多彩陶上,都绘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这反映出中国古人原始朴素的天文学观念。

知识链接 世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是当时的天文学家。甘德是木卫三的最早发现者,著有《天文星占》等;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规律,测定了121 颗恒星方位,撰述《天文》等。后人把甘德与石申各自写出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虽然物候与太阳运动有关,但是由于气候多变,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往往会相差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因此,仅仅通过物候来判断季节显然不够准确。于是,人们改用《尚书》(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已流传2000多年)中所记载的“观象授时”,即用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判定季节。
例如,在山西陶寺遗址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古观象台,这比英国的巨石阵观测台早了近500年,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陶寺观象台由13 根夯(hāng)土柱组成,呈扇形辐射排列。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