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讨论死亡?
作者 贾昊宇
发表于 2023年4月

案例

小敏(化名)是初中二年級的学生。这天,她回家后,发现陪伴自己长大的宠物永远离开了。小敏极难过,无助中想找父母倾诉。但父母认为提死亡是种忌讳,所以未与女儿谈论很多。小敏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件事,也因无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而变得沉闷。

必不可少的教育

许多家庭对死亡的避讳,让青少年缺失了接受死亡教育的契机。其实,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死亡,化解可能的悲伤情绪,培养珍爱生命的观念,非常有必要。

死亡教育最早于1977年由美国学者列温顿提出,他的解释是:向社会大众传递适当的死亡知识,以转变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和行为。此后,欧美国家先行在学校中开展了死亡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反思生死关系。

青少年该如何与身边的亲人朋友讨论死亡这件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死亡理解的阶段性差异

当下心理学界对个体早期认知发展的研究证明,未成年人对死亡的认知会随年龄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我们要明确自身对死亡的认知处于何种阶段、这个阶段有何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死亡。

以下是多数同学在不同年龄段对死亡概念的认知及思维发展特点。当然,每位同学的情况不同,你的理解也可能不在所处的年龄段,需要看看其他年龄段的情况。

与父母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

死亡难免与悲伤、难过相伴。

许多同学第一次直面死亡,通常是家里老人的离世和身边小动物的离开。这时,我们要认识到,面对死亡,自身有情绪上的波动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主动与家人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在支持中寻求情绪疏导。

本文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