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在华报刊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与描摹(1921—1938)
作者 周瑞瑞
发表于 2023年4月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北华捷报》 《密勒氏评论报》

外国人自晚清至民国在华创办的众多英文报刊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宝库,相关研究成果丰富。诞生于上海的《北华捷报》(1850—1941)与《密勒氏评论报》(1917—1953,以下简称《密报》)是其中的典型。①英国人独资的《北华捷报》自1859年起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得到上海工部局资助和优先刊载工部局文告、付费广告特权,被视为在华英国官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存在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周刊《密报》则由美国专业记者创办并自始至终由美国人独资控股,在20世纪20年代后逐渐累积影响力,尤其在全面抗战时期成为国内外瞩目的刊物。因受到中外条约及租界庇护,两报长时间在华享受新闻报道优势,记录下众多中国大事,读者遍布海内外,影响深远。以往绝大多数研究将两报作为中国历史事件见证,填补史料空白之处,或阐释外报报人群体特性、新闻报道理念,借以管窥中国社会变迁,成果总数远超其他在华外文报刊。然而其中与中国共产党直接相关的却不多。② 反映两报以外其他在华外文报纸中共报道的研究更是稀少。① 有关成果总体的深入程度与时间跨度无法与其他议题相比较,也无法与在华英文报刊上待挖掘的、庞大的中共新闻体量相匹配。

1921年至1938年,在第一份全国性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诞生以前,中国共产党在新闻领域内的影响受限。尤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在国统区公开的宣传更是“几乎等于零”。② 一定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在公共领域内的形象只能被动地由他者构建。《北华捷报》和《密报》各自存续期间均未受到其本国以外人士控制,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英美人士对中国事务的认知。因此本文拟以这两份报刊为中心,探究他者视角下有关共产党信息的个中虚实,审视原因,也窥见中国共产党从初创逐渐成长为重要政治力量时面临的外部环境。

一、“暴力的布尔什维克”:共产党所指的混沌与分离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使“布尔什维克”一词名声大噪,其中蕴含以工农为代表的底层人士斗争意味引来资本主义国家天然的敌意。《北华捷报》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工运此起彼伏断定布尔什维克与中国有天然之联系,冲击外国在华利益,故警惕一切与工人有关的人与事并认为组织工人暴动即为共产党。1920年底起孙中山与苏俄接触。1917至1920年间曾任广东军政府情报科负责人、《密报》兼职通讯员美籍广东人黄宪昭自广州发回报道称孙中山将在军政府中成立工人部,确定了孙氏与工人间的联系。③ 1922年初香港海员大罢工又成为中国第一次工运高潮的起点,英文报刊迅速将矛头指向孙中山。《北华捷报》直指国民党是粤港罢工源头,“工人政党领袖孙中山”将“重蹈俄国覆辙”。④ 尽管孙中山外交秘书陈友仁致信英报撇清广东军政府与罢工关系,但未被采信。⑤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孙中山被英报正式确认为布尔什维克中国代言人。⑥ 由于国民党从未对两党关系形成专门性决议和明文,对外也几乎没有正面提及与苏俄和中共之关系。⑦ 局外人难知真相,国民党就此被外报当作“共产党”。

“误会”在广州进一步发酵。1924年6月,一直被外侨视为“如画般的家园”的广州英法租界沙面岛发生越南青年范鸿泰投弹刺杀法属印度支那总督马兰事件。《北华捷报》报道现场死伤惨重,耸人听闻。⑧ 而为反对租界当局错指主谋是中国人并颁布侮辱性通行警律,共产党员冯菊坡和刘尔崧主导的国民党中央工人部在沙面组织工人大罢工。《北华捷报》目睹外国人恐慌,直指时为国民党中宣部部长汪精卫和担任广东互助总社社长谢英伯等“共产党”操控罢工。⑨ 10月广东商团叛乱,《北华捷报》又指责孙中山在“工运领袖”廖仲恺支持下建立新政府破坏联省自治。因散布孙中山去世假新闻而与之分道扬镳的黄宪昭瑏瑡此时于《密报》称“赤色孙中山”(RedSun)在苏联支持下带领“红军”(Redarmy)横扫广州,城市遭损,大量无辜百姓死亡。① 黄宪昭系列时评还入选《密报》1924年中国历史年度记录,②几乎以一人之力主导了该刊在粤的工运报道。

华侨鉴于两份报纸的影响力,认为国民党这个“共产党”利用工人诉诸暴力、控制广东。1925年沙基惨案后,陈友仁代表广州国民政府多次与港英政府交涉以撇清与工人运动关系,未获积极回应。③ 九龙海关、粤海关税务司发往北京海关总税务司署及驻伦敦办事处的公文里都一再强调布尔什维克在广东得势。④ 同时美国在华官员也把孙中山当作苏联傀儡,用布尔什维克解释中外冲突。⑤ 顺应外侨圈一般认知的英美两报不断渲染所谓布尔什维克的暴力取向,并将一切归于他们所认为的“共产党”。随着北洋政府集中查封涉布尔什维克中文报刊,尤请上海租界配合。⑥ 已成为国民党机关报的《民国日报》及主编邵力子,还有邵力子任校长的上海大学都因涉布尔什维克被工部局列为租界整顿典型案例并在《北华捷报》公布。⑦

早在英美在华报刊大规模攻击“布尔什维克”之前,出于对外部“负面性”的考量,国民党中宣部就曾一再示意下属报纸对外界“国民党变为共产党”的说法进行辟谣。⑧ 但是宣传效果未能在外侨圈体现。五卅惨案后,英国人主导的上海租界体系开始全面崩溃。为蒙蔽本国政府,维持在华特权,工部局喉舌《北华捷报》将以学生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过激主义分子”全面塑造成租界治理失效的替罪羊,强调学生、工人等参与的暴力运动的排外倾向,直指“共产党”是罪魁祸首。英文报刊尤其是《北华捷报》成为英美人士观察中国的“桥头堡”,与租界内工部局、警务处与司法機构会审公廨展开反布尔什维克联动,外国读者也连连来信要求严惩所谓“共产党”。⑨ 从上海到北京,这种认知直接导致两地英国机关的激烈行动,声势浩大。旁观的苏联驻华顾问团翻译员阿基莫娃就亲眼目睹了日本记者被英国人错认为鼓动工潮的中国学生,从而引起英日外交争议的事件。尽管也有不少熟识英文的中国人士致信《北华捷报》进行反驳并指责报道武断,但是英文报刊坚持己见并仍视国民党为工人政党。

1925年孙中山、廖仲恺相继过世后,国民党分化显现。两报报道觉察到国民党变化,又对复杂的中国政治莫衷一是,只是隐约感知另有个“共产党”存在。但是上海和广州之间的地域距离,新闻资源的不对等以及语言隔阂导致英美在华报刊只能依靠看似知晓内情的中外撰稿人。黄宪昭为《密报》报道孙科连同吴铁城、伍朝枢、宋子文等人将胡汉民等“不忠诚的红军”驱逐出中枢。到了1926年三四月间,《密报》刊登时为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英文《大陆报》记者的广东人张似旭文章,指责在华外侨反布尔什维克为借口,维护外国利益,他认为国民党施行的是国民革命策略,不是苏联的共产主义,并模糊提及“国民党内有个共产党,已足够强大,不过其影响力尚未被感知”。张似旭曾为《大陆报》报道周恩来作为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军党代表在东江的施政实效,引起在华英文报界关注,但其之前的报道未提及周恩来的共产党身份。① 此时并不处于广东政治核心圈的张似旭仍然言尽于此。次月,外文报界知名撰稿人乔治·索克思(GeorgeEphraimSokolsky)实地访问广州与香港,于《北华捷报》上刊文称鲍罗廷正在广州组织与巩固“共产党”,时任国民党中央青年部部长甘乃光和劳工部长陈公博是神秘的“不公开宣扬身份”的共产党。② 后又撰文介绍中国各“政党”,不仅将北洋直系和安福俱乐部当成西式政党,还提及国民党于1921年在孙中山倡导下改成苏联布尔什维克式政党,是中国唯一有中央机构、各地分支、入党规范的政党。③ 显然报道真假参半,误读甚多。此前担任过孙中山政治顾问,还与宋氏家族来往甚密的索克思对自己的消息来源也语焉不详。

随着大革命推进,因忌惮于广州政府,除知识分子、学生和工人外,中国若干知名政治人物几乎都上过所谓共产党名单,如陈炯明、冯玉祥、蒋介石,英文报刊上的中国报道有“举目皆是共产党”之观感。“共产党”在中国已然变成一个针对外国人且众人拥趸、跨领域、多阶层的组织。因此,为赢得外交支持,蒋介石在北伐军誓师前后通过各种渠道向英国在华官方人士撇清布尔什维克嫌疑。④ 蒋介石同时酝酿组建南京国民政府,外交事务意属因党内斗争而暂居上海的原广州国民政府外长伍朝枢。伍朝枢做出积极回应。⑤1926年九十月间,伍朝枢先在《北华捷报》用西方政治范式解释三民主义,撇清共产主义与孙中山主张关系,否认国民党有派别之分,明確国共并非一党。⑥ 又在《密报》阐释国民党旨在运用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教育,而非武力手段实现党治政府。⑦ 外报通常将共产党与暴力联系在一起,伍朝枢用意显而易见。

蒋介石最先和“共产党”脱离关系。北伐军进驻上海前,英国官方正式排除他的布尔什维克嫌疑并要求英国在华报界避免批评。⑧ 《北华捷报》转而报道1927年2月正式运作的武汉国民政府是“共产党政变”,徐谦、谭延等人是建立“长江上的莫斯科”的“共产党领导人”。⑨ 显然信息有所错乱。3月21日上海工人在周恩来领导下取得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所占区域将两报所在租界包围其中。22日北伐军挺进上海,24日又发生英美军舰炮轰南京的“宁案”。瞬息万变的局势使英美报纸急切追溯连发事件背后的真正力量。《北华捷报》接连翻译二三月间蒋介石两次南昌演讲,其中论及严令“纠正”“制裁”共产党。又刊登蒋介石致武汉政府的信证明“汉口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已彻底共产党化”。美国驻南京领事戴伟士(J.K.Davis)还称宁案源自共产党意图抢夺进驻南京功劳并败坏蒋介石外交名声。外侨将暴力事件都指向“共产党”,又不得不正视其力量。因中山舰事件出国的汪精卫于1927年归国,索克思在《北华捷报》上直呼其为共产党,认为扎根下层阶级的中共力量被低估,共产党只需数人就能身兼多职运转各种事务,一旦成功组建政府,必然以华南和上海为跳板发展世界革命。

不久,真正的共产党“亮相”。1927年4月5日,《汪陈宣言》在上海发表,称国民政府不会以武力收回租界,赞成以“阶级合作政策”组建上海政府。① 9日《北华捷报》刊登宣言译文并注明起草者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汪精卫与首次作为“中国共产党主席”出现的陈独秀。② 又转译中共机关报《向导》3月18日所登陈独秀评论和《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直指蒋介石背叛革命,背弃孙中山,排挤、压迫共产党。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独立组织”,不受国民党“纠正与制裁”。③ 英报称这是中共对蒋介石的“猛烈攻击”,这才区分共产党和汪精卫。④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北华捷报》在1924年前就曾提及《向导》与陈独秀。诞生于1922年的《向导》一直注重宣传党的纲领与政策,也曾刊登中共中央文书,却一直未真正进入外报视野。有关国共合作细节和国民党党内冲突,英文报界以及外侨无法从任何一方获得完整的事件始末。⑤ 但此时顺应英国政府认知的《北华捷报》继续营造共产党已成为众矢之的的氛围,如盛赞蒋介石与上海青红帮合作反共,⑥陆续公布李大钊、陈独秀等知名共产党人相继通缉、被捕等消息。⑦ 而《密报》则试图分析国民党内有“极左(共产党派)”⑧“左派”和“极右”三派,代表人物分别是徐谦、汪精卫和蒋介石。

本文刊登于《人文杂志》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