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侦探小说作家笔名考
作者 战玉冰 华斯比
发表于 2023年4月

一、“曾经沧海室主”和“紫竹”

作为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和翻译家,程小青的署名除了“小青”“青”之外,其最为人所知的笔名当属“茧翁”,而这一笔名显然是来自其在苏州的书斋“茧庐”。这种笔名与书斋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晚清民国文人中较为常见,比如梁启超的书斋“饮冰室”和其笔名“饮冰室主人”等。

而近日笔者偶然发现程小青的另一组书斋与笔名对应。这还要追溯到1925年4月,上海大东书局出版了周瘦鹃、孙了红、沈禹钟等人用白话文翻译的全二十四册的《亚森罗苹案全集》,收二十八案,其中长篇十种、短篇十八种。这是继1916年中华书局出版《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之后,民国侦探小说翻译界的又一件大事。程小青也参与翻译了该套小说集中的《古灯》一册,该小说原名为La Lampe juive(1908),现通常译作《犹太人油灯》。而在这套《亚森罗苹案全集》书前,附有袁寒云、包天笑、胡寄尘、程小青、张枕禄、周瘦鹃等文人好友分别作的短序若干,其中“程序”一篇落款为“甲子冬月程小青识于曾经沧海室”,而“甲子”年指的即是该书出版的前一年(1924),“曾经沧海室”则是一处不太为后人所注意的程小青的书斋或居所名称。

沿着“曾经沧海室”这一线索继续追溯下去,会发现一组和侦探小说密切相关的、署名“曾经沧海室主”的文章,其中包括《指纹略说》《英国地方监狱的罪犯状况》《错误的疑点》《警察犬》等,其文章内容都是对于当时西方警界侦探手段、技术、警犬与轶闻的介绍。再参照署名“程小青”的《曾经沧海室译屑》和更早一些时候刊载在《苏民报》上并署名“茧翁”的《曾经沧海室译屑:英伦骗案的一斑(二)》和《曾经沧海室译屑:英伦骗案的一斑(三)》(1924)等相关文章,我们基本可以判定“曾经沧海室主”是程小青的一个不太为人所注意的笔名。据目前所见资料,程小青的这一笔名仅出现在其1923—1924年的部分文章中,而这些文章又多半是对西方警界资讯与社会案件的翻译介绍。并且,程小青还曾将题为“曾经沧海室”的相关文章署名“茧翁”,至于“曾经沧海室”与“茧庐”究竟指的是同一处住所空间还是两处不同地方,以及“曾经沧海”究竟指的是程小青曾经在上海生活过的经历,还是另有所指,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资料挖掘和考证工作。

此外,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的《新侦探》杂志上曾连载侦探小说翻译作品《包罗德探案:古剑记》,署名“葛丽斯丹著,紫竹译”。该小说原名为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现通常译作《罗杰疑案》,为“波洛”系列作品之一。同时,有趣的地方在于,《罗杰疑案》的这个中文译本也曾在1946年刊登于《大国民》杂志第一期和第二期上(仅刊两期,未连载完),当时刊载的译名为《古剑碧血》(标“包乐德探案”),署名“葛丽斯丹著,程小青译”。经笔者比对,两个发表版本除了个别标点不同外,文字内容完全相同,可判定为同一译本。而作为后发表的、署名“紫竹译”的《包罗德探案:古剑记》又刊登于程小青自己主编的《新侦探》杂志上,因此不大可能存在“译本抄袭”(即“紫竹”挪用程小青的译作并自己署名)的情况,而是“紫竹”应该就是程小青的另外一个笔名,当时程小青可能考虑到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发表太多自己署名的创作和译作需要“避嫌”,因此使用了“紫竹”这一笔名。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