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下,这部叶圣陶先生早期白话小说集《隔膜》,距其出版已有百年。这是叶圣陶先生签赠给郭绍虞先生的签名本。叶圣陶和郭绍虞都是从苏州走出去的名家,当然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名家。而叶圣陶先生签赠给郭绍虞先生的这部短篇小说集《隔膜》,可以说更是百年难遇,不可多得,特别珍贵。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读着叶圣陶先生的书长大的。比如《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苏州园林》《景泰蓝的制作》《潘先生在难中》等,一直作为中小学乃至大学语文教材里面的必读课目。叶圣陶先生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作家、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重要成员,新文学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尝试者、探索者和实践者,《隔膜》是叶圣陶先生的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也是继郁达夫《沉沦》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二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比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的出版还要早一年,这些都是新文学早期的重要著作。
“五四”过后,经受过新文化运动和新思想、新思潮洗礼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敏锐地感受到新旧时代冲突之下所隐藏的种种社会问题,他们所憧憬的美好向往和黑暗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渴望通过文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主张文学为人生”,以“创造新文学”为文学研究会宗旨之一,“问题小说”在那个除旧布新的时代应运而生,其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通过新文学的形式对社会和人生等问题进行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而叶圣陶先生的这部短篇小说集《隔膜》可谓其中之翘楚。隔膜、冷漠、毫无生机,是旧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叶圣陶以此为主线贯穿整部小说集的各篇章,依次从不同的人物群体与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发掘和深入的剖析。以“隔膜”作为小说集名,可以体会到叶圣陶先生的良苦用心和心路历程,也足见“隔膜”思想在其心中的重要分量。以后,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创作如《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依然是沿着“隔膜”的路子进行着社会生活和自然生命的续写。
我们从顾颉刚先生为叶圣陶小说集《隔膜》所拟的一篇长序中得知,叶圣陶先生在民国四年(1915)前的人生是悲观的、苦闷的、彷徨的。民国五年(1916),叶圣陶的旧同学吴宾若先生时任苏州甪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长,邀请他去甪直教书。当时叶圣陶二十三岁,正是急于摆脱他生命中最彷徨、人生最黯淡的时候。到民国十一年(1922),也就是到《隔膜》出版之时,叶圣陶基本上都在苏州甪直度过(其间,还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杭州第一师范学校、北京大学、上海神州女校、复旦大学执教过,但时间都很短)。也就是说,收在《隔膜》中的二十篇短篇白话小说几乎都是在苏州甪直写成的。正如顾颉刚先生序所说:“自五年到现在,六年之间,他没有离开过甪直。八年,又把全家搬了过去,从此他做了甪直人,他每天所到的地方,只有家庭及学校,而这两处都充满了爱的精神,把他浸润在爱的空气里。于是,他把民国四年以前的悲观都丢掉了,从不再说短气的话。社会的黑暗,他住在乡间,看见的也较少了。于是他做的小说,渐渐把描写黑暗的移到描写光明上去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隔膜》一书,对于现代的苏州、对于现代苏州的甪直,意义非凡。而叶圣陶签赠给郭绍虞的这部签名本,更是不同凡响了。
叶圣陶和顾颉刚是“最早的同学”,小时候他们一起“住在同巷”(时顾颉刚住悬桥巷顾家桥南之顾家花园,叶圣陶住悬桥巷潘家祠堂之后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