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创新创造的时代,艺术家不能魂飞魄散,徒留技术。
绘画艺术无非两类:继承、创新。
继承犹如静水深流,创新好似涌浪奔腾。
当然,也有人说,二者不可分也,二者可兼得之。常言道,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当然说得没错。
我想讨论的是:继承、创新,哪个特征更明显。这个问题没有定量,也不绝对。
继承多者,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不仅仅是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工笔花鸟、人物是这样,西洋画的写实油画,诸如立体派、印象派、抽象派也是这样。
创新多者,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其他方面大不一样,很不同于中外古人和前辈。不仅仅拓展了传统艺术或者传统雕塑的类别,比如现代装置,既综合新材料还结合行为艺术。而且有些新技术革命还会带来根本创新,比如在空中投影与观众互动。
上述继承与创新,在同一个时空里,都将归到艺术史的河流。虽然它们不是艺术的根本来源,却是艺术本身。艺术的源泉当然是实践。
那么,继承与创新是什么关系呢?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创新;没有创新,继承也就难以为继。也就是说,创新是发展的助推力。继承是水,创新是浪。创新是艺术的灵魂。
创新不论生产形式,只管消费效果,效果是艺术品作为精神商品的基本要素。观者感觉美,艺术品就具备艺术美。如果主要是继承,极端情况比如临摹,作品也很美,但它充其量只能算是技术美,少有艺术美。
时下,徒有继承的作品太多,创新的作品极少。许多画家抱怨市场消费需求不足,其实责任在生产供给不佳。
“继承”得太厉害了,到了感觉是抄袭一般,抄袭祖人、抄袭洋人、抄袭旁人、抄袭自己,都不应该。
创新很难,只有具备生活底蕴、文化积累,天赋异禀,你才能有所建树。有些东西虽然也是创新,但流到阴沟里去了,或鬼画桃符,或稀奇古怪,或奇丑无比,那也不是观众需要的。
时代在前进,而且加快了步伐。艺术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更不能倒行逆施,长出个毛乎乎的尾巴,作旌旗摇动。
创新可贵,创造者是孤独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进入了创新创造的新时代,孤者不孤了,水浩茫,浪汹涌。
二
中国画的“三师”可否再多一师?多一个老师多一片天空,甚至多一个星球。
中国画讲究师古人、师自然、师造化,“三师而后行”,当然没错,而且很对。但难道师今人、师外域、师狂想甚至“无师自通”就是错的吗?一言以蔽之的“师造化”能够将两极六路八方冶于一炉?
推动创新不能有成见,更不需要绳索。“师古人”当然正确,不知旧何以创新?可是,不“师古人”而“师造化”更没错,因为今之造化绝非古境,所师之自然是新景、新情、新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