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的道成肉身
作者 刘士林
发表于 2023年4月

张伯行(1652—1725),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人,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卒谥清恪。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历任福建、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以清廉刚直称,为士大夫之楷模。其学宗程、朱,著有《正谊堂文集》等,及门受学者数千。康熙帝赞誉:“伯行操守为天下第一。”《清史稿》记载:“清世以名臣从祀孔子庙,斌、陇其、伯行三人而已。”

2014年3月18日,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2022年7月,收到海潮的六卷本长篇小说《张伯行》,顿有“风雨故人来”之感。海潮和我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校园诗人,一起度过了许多阳光灿烂的日子。尽管一直保持着联系,但突然看到这样的大部头,我还是产生了两点疑问:一是他写小说行吗?尽管在中外文学史上,年轻时写诗、中年后写小说者并不少见,但此前从未听闻海潮写过小说,且一上来就是长篇,就难免有此疑虑。二是他写长篇历史小说行吗?

一方面,中原大地孕育了不同于江南诗性文化的实用理性,其最核心的目标可以归结为“大家都有饭吃”。中原地区的先哲很早就意识到:要满足这一并不过分的要求,最重要的不是每年“多收三五斗”,而是要最大限度克制人的欲望,使之成为“有仁心”和“行仁政”的君子。在小说中有一段师徒对话,生动再现了这一原理的重要性。张伯行说:“何为君子?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学生继昇答:“那岂不是说,非独贤者能为之,人皆能为之?”张接着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寓意为君子一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学生继昇再对答:“这一句是不是说,当人找对方向,并朝之努力,就会终有所获?”张最后总结:“正是,根本建立后,大道也会显现,为人则清廉正直、洁身自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不是虚谈之论也。”这段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可能显得抽象,有说教之嫌,却始终是中华文明的精魂所在,它能唤醒平凡血肉之躯中深藏的道德主体性,使一个人自觉肩负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