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穿越岁月尘烟的激情
作者 黄江苏
发表于 2023年4月

马洛伊·山多尔的《烛烬》简体中译本2015年出版,但学界少有论述。我不认同封底的推介语说,这部书主要是讲世界秩序坍塌时的传统道德动摇,我认为它是对友谊和人生真相的探讨,对人性深处的激情的缅怀。

这是部高妙的书,在一昼夜的时光里闪回人物的一生,在一支蜡烛燃尽的夜晚诉尽积郁,可想而知,这需要的是不断倾泻而下的灵动语言才能做到。它是闪烁光泽的诗语,又像直抵核心的禅语,虽然点到为止,却无损丰实意蕴。这种饱满传神的描述随处可见,譬如它说,维也纳不只是座城市,它更是世界上的一支音叉,说出这个词,就如同敲响音叉。它描绘钢琴乐手上身笔直、紧绷,稍微后仰,就像拽着狂野不羁地舞着翅膀的音乐神骏的缰绳,而随着最后一个短促有力的铿锵乐音结束,“夕阳将一束光投在翼楼的窗上,金色的浮尘在光柱中炫舞,仿佛疾驰到远方的音乐神骏在身后留下一条扬尘的天路,通向虚无与毁灭”。

小说的核心是讲两个男人的友谊。宫廷近卫官之子、后来的亨利克将军,和落魄男爵之子、后来的康拉德上校,童年时即成为朋友,“从一同寄宿的第一刻起,他俩就像母亲子宫里的一对单卵双胞胎”。他们一起生活了二十二年,直到一个相约打猎的清晨,将军感觉到康拉德在背后举起猎枪瞄准了自己,他听到了清脆的咔嗒一声,猎枪上膛,但又慢慢放下。回去以后,第二天康拉德不辞而别离开祖国,去了亚洲的热带地区。觉察到妻子与康拉德的隐情后,将军与妻子无言分居,直到八年后妻子因病去世。四十一年后,将军意外收到康拉德要来探访他的信,勾起了他全部回忆和谈话激情,当晚年逾古稀的两位老人秉烛长谈。小说以收信开头,前面三分之一的篇幅回忆过往,余下的三分之二篇幅说是对话,实则基本上是将军的独白。“有着某种特别的能量。燃烧着生命,如鬼怪的魔光,但与此同时也赋予生命以张力和热度,迫使人不得不活下去……只要一个人在地球上还有未竟之事,他就得活着”。

按庸常的逻辑,将军会在这场对话中控诉和审判康拉德,发泄愤怒和仇恨,但是他没有。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