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
作者 周惠民
发表于 2023年4月

許多历史故事,仅止于故事,禁不起深究。不过,下回要听到肉糜一词,应当知道这是加了肉末的稀饭,不是肉酱。

只要是念过中国历史的人,没有人不知道晋惠帝的名言:何不食肉糜?这句话大家知道,但不见得都懂肉糜是啥东西?许多人解释成肉酱,这是不懂当时语言所致。东汉时刘熙编了一本训诂书叫《释名》,书中解释糜的意思是,煑米使糜烂也,米煮烂了就成粥,北方人称为稀饭。三国时期,张揖也仿效古代字书《尔雅》的体裁,编辑了一部《广雅》,可以视为《尔雅》的增订版,取材广泛。书中也解释糜是糏(米麦碾压成的碎屑)也,饘(稀饭)也。曹操〈苦寒行〉说: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大冬天在野外行走,肚子饿了只得砍材生火,取冰化水,用来熬稀饭,这是白粥,加点肉丝肉片,就成了肉糜,至今,闽南语还有。

估计晋惠帝爱吃着一道肉糜,当天下荒乱,百姓饿死时,皇帝心生不忍,问人:何不食肉糜?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惠帝生性戆騃,又傻又笨,看样子,他说何不食肉糜也不是受蒙蔽,只是不讲究。八王之乱时期,惠帝被迫离开京师洛阳逃难,路上只能随便买点菜饭以供皇帝食用,他并无不悦。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