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陶纪直壳“杀手”:房角石

奥陶纪生物大灭绝
生物有大爆发就会有大灭绝,寒武纪时期的生物大爆发出现了许多新物种,海洋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象。到了奥陶纪时期,海洋面积扩大,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变大……在各种有利条件下,海洋再次发生了生物大爆发,科学家称之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这次大爆发让海洋生物更加丰富,各种海洋生物努力进化,变得越来越强,整片海洋生机勃勃,每天都是“新世界”。但物极必反,在奥陶纪末期,海洋迎来了显生宙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关于这次生物大灭绝,有的科学家认为是某个恒星发生的超新星大爆炸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有的科学家认为是地球自身的气候变化导致的生物灭绝,这段时期,地球气温突然下降,很多生物无法适应,走向灭绝,后来,温度回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又有很多生物走向了灭绝……但无论是哪种观点,这次生物大灭绝让约85%的物种消失,却是不争的事实。
房角石有多大?
房角石是一种巨型软体动物,是奥陶纪晚期的肉食性动物,很多古生物学家推测其为继奇虾之后第二个海洋霸王。一般的房角石体长在10 米左右,像一艘小艇,比我们看到的奇虾、海神盔虾还要大得多。其实房角石有很多种类,有一些房角石的体长也只有1 米~ 2 米长,并不全都是“巨人”,但房角石的出现让地球上的生命第一次达到了10 米的级别,可以说是地球上第一批巨型动物。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