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ABC到CBA的思维转变
做消费品企业,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想透“我们给谁创造价值”以及价值的排序。
此前总有人问我江小白的“必杀技”是什么。我告诉他,江小白没有所谓的必杀技,相比追求技巧,我们更多的是溯源、回到常识、寻找原点,因为我们看重事物背后最本质的一面。在消费品行业,应该如何抓到事物的本质呢?答案是具备“CBA思维模型”。
在大多数企业的价值排序中,自我价值往往有意无意被放在首位,也就是过多的“to A”。所谓“to A”是指公司内部体系、流程、销量,指向的都是如何给公司和自我创造价值;然后,我们才会思考如何为经销商创造价值,进入“to B”层面;到最后,我们才会做“to C”的工作,思考怎么帮用户和员工创造价值。换句话说,大多数企业价值排序都是ABC。
回归本质是怎样的?是价值创造的顺序从ABC转到CBA。首先要思考如何做好C端,帮用户创造好价值。即使公司的业务重心在B端,也必须清醒且坚定地认识到,驱动B端价值实现的源动力来自于C端。
我们必须逆向思考。只有实现了C端的价值,才能实现B端的价值,进而实现我们自己的价值,也就是A端。这就是“品牌价值提升的CBA思维模型”。
消费品投资人的格局思维观
着眼长期,拉大尺度看行业发展
如果我是投资人,需要有怎样的格局思想?首先是拉大时间尺度看发展。我们先来看白酒行业排名第一的茅台和排名第三的洋河的数据。
2004-2018年,茅台的营收从30亿元增长到了736亿元;洋河从4亿元增长到240亿元。洋河2004年还没上市,4亿元的数据是我估算的,中间我又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来做分析。
拉开14年的时间尺度,从这些数据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过去14年,茅台销售额实际增长35倍,洋河增长60倍;再看利润,茅台从2004年的8.5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3.4亿元,再到2018年利润300多亿元。洋河则从2004年的千万级增长到去年81亿元,实现了几百倍的增长;再看市值,2004年茅台市值已达到百亿级,现在茅台的市值是13000亿,增长了七八十倍,洋河因为2004年没上市,我估计为两三亿元,现在洋河市值1600多亿元,涨了800倍。
假如你是投资人,在2004年投中了这两家企业,而且是重仓持有,你能确保在过去14年不会清仓退出吗?
按照现实的投资逻辑,投资的某个项目一旦上涨,投资人会马上退出,赶紧找下一个更新的模式,更亮眼的创业者或者企业。但如果不注重长期价值,仅仅被眼前短期价值吸引,你极有可能错过14年后爆发式增值的茅台和洋河。
这个案例很触动我。我今年40岁,从大学毕业第一天开始就在这个行业。作为投资人,我这一生能把酒行业做好就知足了,没必要二次创业,也没必要分散投资。所以我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不做其他行业,我逼迫自己必须把足够多精力投入到酒行业的长期价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