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茶创始人复盘:与科技行业相比茶行业生命周期更长
作者 杜国楹
发表于 2023年4月

我生于1973年,今年47岁。1994年年底我离开河南,自此之前我在河南生活了22年。1995年我被派到天津,在天津待了四年半,1999年来到北京。

这47年大概可以分成6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是一个被吓大的孩子,人生的第一个20年我是跟父母在一起度过的,个性可能跟我的父母和家庭关系非常大。

第二阶段,我是一个不安分的老师,大学毕业之后教了两年书,这是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

第三阶段,我是一个当了销售冠军的打工仔,虽然我只打过两年工。很多人问我,上世纪90年代,我从月薪151元怎么变成年收入50万元的?就是这两年打工的销售奖金。

第四阶段,我经历了一段人生从巅峰到谷底的过程,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第一次创业过程中,我很早就坐了“过山车”。

第五阶段,是一发不可收拾的连续创业。“过山车”坐完之后到现在,几次创业其实是连续的顺势而为。

第六阶段,一项后半辈子的事业。

我的商业生涯和人生的最终梦想到底是什么,我一直在不断地问自己。今天,我把人生中的这六个阶段一起分享给大家。

勤奋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一直到今天90后的孩子应该很难理解什么是“被吓大”的。我家是传统的“一工一农”家庭,这样的家庭现在很少见。如果我爸爸还在,今年已经90岁了,我们兄弟姊妹有五个,我是最小的一个,大哥比我大19岁。

20世纪50年代,我父母结婚的时候,一个在城里一个在农村。我父亲是典型的传统家长作风,每次他从外面回家,咳嗽一声,我母亲都不敢说话。

我小时候学习好,从我记事开始,如果考了第二名就是意外。因为我害怕,如果我考不好被我父亲知道了,我母亲会受牵连。从上学,到教书,到打工,到创业,几乎无一例外,我必须是第一,没有第二。就这样,勤奋成为一种习惯,一直到今天。

二十多年来,我曾带过无数人跟我一起创业,所有这些团队里谁最勤奋,谁最拼?20年前是我,20年后还是我。在我的公司里,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只要他仔细观察半个月或一個月,就可以发现,这个公司没有人比我更勤奋。

勤奋是一种习惯,第一也是一种习惯。我的这一习惯与幼时对父亲的恐惧有很大关系。尽管从小我没有挨过我父亲一个耳光,因为我学习最好、很乖。但我是被吓大的,因为怕挨打,自己变得靠谱了。

除了勤奋,我的家庭还给了我正直善良的传承。我小的时候放暑假、寒假时会跟我母亲一块去城里找父亲。有一个画面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父亲会把我们所有的包全部检查一遍,确保厂里的一颗螺丝钉都没有被带走。

逢年过节,有亲戚朋友到我家来玩,父亲会把好吃的、好喝的都拿出来招待客人,只要客人一走就会锁进柜子,不让自己的孩子碰。

当年我下海的时候是偷偷走的,我父亲不知道,我没敢告诉他。此前,我一直也不理解我父亲为什么对我们这样刻薄与严厉,虽然我接受,但内心是极度想反抗的。

后来我发现,我所具有的拼劲同身边的人不太一样,我才意识到这种品质对我一生的价值。第一个项目做起来之后,1998年春节我回家吃年夜饭,我喝多了,扑通一下跪在我父亲面前,告诉他,我第一次深刻地理解了他对我幼时的教育,流着眼泪,发自内心地感激他的刻薄与严厉。

如果说我母亲给了我善良的本性,那么我父亲就给了我勤奋、正直和舍得的品质,这些品质让我终身受益。

一个不安分的老师

我从师范学院毕业之后,教了两年书,是初三的化学老师。在大学读书时,我是宣传部部长,学校发现这个小伙子极有激情,所以一毕业就安排我当了初三的班主任。

教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内心无比地热爱教育,但是每月的工资只有151元,尽管我有着狂热的事业心,工作做得也还不错,但却还要继续“啃爹”。我的内心实在是不甘,难道我的一生就要这样吗?我已经看到了未来,这个未来跟我曾经想象的工作、事业、人生不太一样,我不甘心这样过一辈子。于是,我萌发了离开的念头。我偷偷地不告而别,我们家只有我母亲知道。我想,“干不好绝不会再回来”。

一个当了销售冠军的打工仔

1995年2月17日,我来到了天津。我人生中,每一个历史性日子我都记得很清楚,我到天津的第一天是1995年2月17日,开始做茶是2012年6月20日,随时随地都能想起来。

有一家公司让我去接替天津办事处的经理。当时整个天津地区的月销售额是7000元,公司给了我一辆自行车、一间小平房,算是办事处。每月工资350元,比我当教师时翻了一番多,还是不错的。

最初,我接手了大概不到10个销售终端。我想这不行,10个终端加一个平房怎么能够卖货呢?必须接着铺货。从1995年2月17日到7月15日,我跑了5个月,大概铺到100个终端左右,销售额涨到了17000元。

但是我很快发现,终端的销售效率在下降,货有点卖不动了。

1995年7月15日,是我人生一个重要的改变节点。我所有关于营销的理解,都是从这一天开始的,2000元广告费改变了我的人生。

那一阵子,我经常躺在床上纳闷,租的宿舍也没有电视,只有一台收音机。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我就听广播,结果发现广播里能做广告。此前,我们曾去打听过电视广告的价格,太贵了。天津的报纸广告我们也做不起,一个月只有1万多块钱的销售额,随便打一个广告就要一两万,老板也不会同意。

我想,电台的广告应该会便宜,就去问了一下,一次2000元。但公司依然没有先例,大概6月底的时候我向老板申请,要2000元广告费,7月份终于批了。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