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长期被视为“落伍”的拉赫玛尼诺夫,在每一代演奏家和乐迷心目中都是真正的乐坛常青树。这位“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在晚年大胆走进留声机时代,留存下来的一系列经典录音让他在当代依旧热度不减。
回望拉赫玛尼诺夫的职业生涯,钢琴家、作曲家与指挥家这三种头衔在不同的时空中获得了微妙的平衡。他曾用一句古老的谚语“我已经猎获了三只野兔”来形容自己。行至中年,这位信奉浪漫主义精神的音乐家一贫如洗地流亡美国,从1918年至1943年,他在美国年复一年地巡演。为了给观众增加新鲜体验,他积极挑战自我,持续更新自己的独奏曲目。“如果剥夺我的演出机会,我就会枯萎。”

拉赫玛尼诺夫琴技精湛,多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1973年,乐评家哈罗尔德·查尔斯·勋伯格(Harold Charles Schonberg)撰文纪念拉赫玛尼诺夫诞辰一百周年,赞赏了拉赫玛尼诺夫近乎完美的演奏:光辉的旋律被勾勒出来,室内乐的风格将其内心平和的声音展现出来。他那神奇的手指不会弹错音。在这样一个以演奏技巧引人注目的时代,他是举世无双的。
拉赫瑪尼诺夫的朋友、作曲家兼钢琴家阿布拉姆·查辛斯(Abram Chasins)曾这样描述:“拉赫玛尼诺夫在演奏作品时融入了艺术性。”在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K. 331)第一乐章的录音中,他的演奏是如此自由,节奏跨度很大。相比之下,在面对自己的作品时,拉赫玛尼诺夫则会更加忠于乐谱,他的音乐诠释深沉又内敛。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可能与拉赫玛尼诺夫的自我定位有关。在诠释名作时,他会留下自己独特的音乐标记,但这并不影响作品本身的辨识度。一旦涉及录制自己的作品,他会愈发谨慎认真,或许他认为自己的唱片会被用作后人的摹本。拉赫玛尼诺夫将自身的演奏风格融入多部作品,我们能从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变奏中体会到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个性和表演风格。此外,尽管拉赫玛尼诺夫在演奏时并不总是遵循表情、节奏和其他标记,不过一旦做出改变,他还是会保持统一。
在《BBC音乐》杂志的票选中,拉赫玛尼诺夫从一百位当代钢琴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大众心目中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