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钟乐话拉赫
表叔近期跳槽到一家外企做翻译,没想到他的新同事鲍里斯竟是个拉赫玛尼诺夫迷。我的这位表叔自幼习琴,最拿手的便是几段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知音相识,闲聊甚欢,他们一有空就会聊起拉赫玛尼诺夫,从钢琴曲、交响曲到浪漫曲,乐此不疲。
一天,鲍里斯问他:“中国听众是什么时候了解拉赫玛尼诺夫的呢?”
这个问题难倒了表叔,于是他来询问我是否了解这段历史。我虽在音乐学院工作,但印象中关于拉赫玛尼诺夫在中国的“接受史”研究似乎还无人涉猎,更别提研究成果了。我只好硬着头皮在故纸堆中搜索一通,未曾想竟真让我发现了许多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在中国传播的痕迹。
我手边能查到的最早演唱拉赫玛尼诺夫声乐作品的中国人是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胡然。当时他还是国立音专主科声乐的学生,在周淑安和苏石林的指导下,分别在1936年国立音专第三十六次、第三十七次学生音乐会,以及1937年6月16日上海青年会礼堂举行的第五届国立音专毕业生音乐会上演唱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在我窗前》。后来,胡然成了上海乐坛杰出的男高音歌唱家,有“远东第一男高音”的美誉。
要知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虽然俄罗斯音乐家数量庞大、教学演出活跃,但无论是工部局乐队的保留曲目还是国立音专的教学曲目,都依然以德奥古典浪漫时期的作品为主,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阿连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作品很少被纳入演出曲目中。大概是因为这些音乐家自1917年前后就到处流亡,在故乡这段惶恐不安的经历使他们不愿回首,而天各一方的音乐家们之间的信息沟通也不那么畅通吧。
在局势相对稳定些之后,也就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曲才开始出现在国立音专的节目单上。1931年3月20日下午,国立音专教授、音乐理论家青主的夫人——声乐教授华丽丝(Valesby)举行了一场独唱音乐会,她邀请的助演嘉宾、钢琴家麦克莱楚夫(Maklezoff)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这是国立音专史上第一次上演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让这位音乐巨匠走入了中国听众的视野。

拉赫玛尼诺夫能走进当时中国第一高等音乐学府,除了钢琴组主任查哈罗夫的选曲安排外,另一位钢琴教授皮利必可华夫人(Pribytkova)也“功不可没”。她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是拉赫玛尼诺夫的远房表亲,据说她曾跟随拉赫玛尼诺夫学习作曲,拉赫玛尼诺夫有一首不为人知的《浪漫曲》就是题献给她的,由此看来国立音专与拉赫玛尼诺夫渊源颇深。
从那以后,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沪上音乐厅和音乐学府中:在1933年国立音专第一届毕业生音乐会上,钢琴主科学生裘复生演奏了他的《G小调前奏曲》。1934年,钢琴教授拉扎雷夫(Lazareff)在新亚酒店大礼堂举行的国立音专教员音乐会上演奏了他的《F小调练习曲》和《升G小调前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终于为中国的听众所熟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