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亡为邻,在孤岛寻觅永恒拉赫玛尼诺夫交响诗《死之岛》
作者 赵月卿
发表于 2023年4月

在欧洲,柏树(Cypress)向来被视作哀悼、悲哀之情的意象,尤其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更是常常与“死亡”相联系。这或许与流传已久的古希腊神话传说有关:在基俄斯岛上,国王忒勒福斯有一个名叫基帕里瑞索斯(Kyparissos)的儿子。这位王子长相出众,深受太阳神阿波罗的喜爱。阿波罗将雄鹿送给他当作礼物,王子也将这只小鹿视作珍宝,寸步不离。但好景不长,在一次狩猎中,王子误杀了正在熟睡的小鹿。悲痛欲绝的王子找到阿波罗,祈求他施展神力,让自己陪小鹿一同死去。阿波罗只好将他变成一棵柏树。柏树分泌出的汁液挂在树干上,如同他哭泣的泪珠。

十九世纪瑞士象征主义画家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ocklin)非常钟爱柏树这一元素,《死之岛》(The Isle of the Dead)便是其中重要的作品之一。画作的主体是一片茫茫无际的大海,中心的孤岛被峭壁环绕,高耸的柏树林如同守护神一般矗立在小岛中心。海上有一叶小舟,船头上横放着一副棺椁,身着白衣的死神静立在船上,摆渡人卡隆(Charon)正划着船渡过冥河,驶向地下世界,驶向勃克林想象中那满是悬崖绝壁的“死亡之岛”。船只划过,在水面留下淡淡的水纹,整幅画中唯一的动态元素丝毫没有打乱这场庄严旅途的步伐。

畫作《基帕里瑞索斯》

1906年,拉赫玛尼诺夫在德雷斯顿博物馆中看到了黑白版的《死之岛》画作,极受震撼。茂密的柏树,幽静的海面,厚重的布局和神秘的内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拉赫玛尼诺夫以此为灵感,创作了那部名噪一时的殿堂级交响诗——《死之岛》。

时间凝固,诗意仪式

1880年至1886年,勃克林先后创作了五幅尺寸各异的《死亡岛》,分别在构图、视角等维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

有些美术史学家称勃克林是形而上学画派的先导,但实际上他是德国象征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双生子”。勃克林后期创作了大量暗含神秘主义的寓意画,《死之岛》便是重要的代表作品。他的笔触精细,画面真实动人,着力于表现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与人物内心强大精神力量的对峙、抗衡,彰显生与死之间的辩证关系。柏树在古希腊神话中象征死亡,但在欧洲民间更常被视作常青树。勃克林将具有双重含义的柏树用于作品,意在刻画这一静穆、神秘却又不祥的奇妙氛围,使观者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心灵触动。勃克林的寓意画预示了二十世纪欧洲超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

在《死之岛》中,勃克林巧用明暗对比和经过变化加工的自然现象,使作品弥漫着诡谲、空灵的氛围。画作右侧的峭壁上排列着方正的山洞,那是安置逝者的地方,色调灰暗朦胧,暗淡的天空与墨蓝色的大海相连,摆渡人卡隆缓缓驶入彼岸世界。

本文刊登于《音乐爱好者》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