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式经典之音的延续
作为“白银时代”的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家,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至今仍备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青睐。他的《升C小调前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已成为时下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浪漫派麦田里的守望者
美国乐评家兼作曲家維吉尔·汤姆森(Virgil Thomson)暗讽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是“对青春期的回忆”。二十世纪上半叶,类似这样对浪漫主义风格的嘲弄之声不绝于耳。幸运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浪漫派音乐遗产,终成那个时代乐坛的“最美逆行者”。
拉赫玛尼诺夫是浪漫主义音乐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不懂得变通的音乐家就只是活在浪漫主义前辈的影子中吗?当然不是!俄裔美籍音乐理论家约瑟夫·亚瑟(Joseph Yasser)曾在1951年发表过一篇名为《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进步趋势》的文章,其中谈到了许多知名学者以及拉赫玛尼诺夫时代音乐家的积极评论,他们认为无论是在旋律、和声方面,还是在配器及转调方式上,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都有独特的进步性。“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语言总是进步的……作品《致她》的和声技法体现了他对现代主义的敬意;他的《练声曲》也十分接近普罗科菲耶夫的抒情旋律。”

拉赫玛尼诺夫曾说:“我能感受到我的音乐在精神和本质上的统一——忠实地、无止境地去努力创造美。”拉赫玛尼诺夫所创造的美不仅体现在旋律、织体等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中,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有效地改造为音响的形式,就像他将故乡的记忆编织进创作之梦中,向我们呈现他眼中的音乐图景。
永恒的记忆:当钟声再次回荡
不同于晚唐文人将内心苦楚寄于禅思梵意的钟声,也不同于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笔下颇具印象主义色彩与画面感的山谷钟声,拉赫玛尼诺夫的钟声是一种涤荡着宗教情怀的诉求。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音乐爱好者》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