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亚·萨利亚霍(K a i j a Saariaho)是一位杰出的芬兰作曲家,师从帕沃·海宁(Paavo Heininen),她擅长构建变化丰富的音色体系,并喜欢借用音乐之外的素材。
2021年,萨利亚霍的歌剧《无辜》(Innocence)在普罗旺斯音乐节首演。《今日歌剧》称其为一部“由文本驱动的歌剧”。该剧由当代芬兰小说家索菲·奥克萨宁(Sofi Oksanen)撰写脚本,萨利亚霍在采访中提到:“脚本中双重线索的叙事结构影响了我的音乐构思以及舞台最终呈现的效果。”2022年,萨利亚霍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法国古典音乐年度盛典最佳作曲家奖。
双线叙事构成脚本
十年前,赫尔辛基发生了一起校园枪击案,十名学生和一位教师不幸身亡。一晃十年过去,镜头转至婚宴现场,一场寻常的婚礼正在举行。而一位服务员突然发现,婚礼上的新郎竟是十年前枪击案凶手的弟弟,失去女儿马尔凯塔(Marketa)的痛苦回忆瞬间将她吞噬。于是,她在婚礼上说出了新郎“凶手弟弟”的身份……原来,与那起案件相关的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着无法被轻易抹去的创伤。一段充满痛苦回忆的过往,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就此展开。
2000年,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电影《记忆碎片》(Momento)中采用了正序与倒序交叉剪辑的方式,《无辜》的叙事方式与其非常相似。歌剧《无辜》由两条线索串联而成,包含五幕和一个尾声,共二十五场戏。一条线索描绘的是当下的婚礼场景,另一条线索则是对十年前枪击案的回忆。导演西蒙·斯通(Simon Stone)将两条线索的场景置于一个立方体中,婚礼派对在底层,国际学校在上层,通过舞台的旋转来实现场次、场景的切换。在西蒙·斯通“电影化”的舞台调度下,两条线索沿着故事的发展脉络有规律地交叉进行,矛盾与冲突贯穿始终。随着线索间的联系愈加紧密,枪击案的全貌在交错叙事下逐渐被揭开。
双线交换与配器变化
整部歌剧在“回忆”与“婚礼”两条线索中反复切换,作曲家萨利亚霍通过配器的变化在音乐上与之呼应。
由于在“回忆”线索中,人物多以说话的形式进行表演,为配合演员说话的节奏,萨利亚霍在配器上选择以打击乐器为主。在第一场的开头,萨利亚霍使用了定音鼓、钢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等乐器。其中,定音鼓和钢琴都只演奏一拍,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则以拨奏的形式交替演奏。与之相比,“婚礼”线索在配器上更为丰富。萨利亚霍在第一幕第二场使用了两把小号,以中强的力度吹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