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1月13日,奥地利作曲家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希·哈斯(Georg Friedrich Haas)的第七部歌剧《早与晚》(Morgen und Abend)在英国皇家歌剧院(Royal Opera House)完成首演。《卫报》评价其“虽然听起来很美,但作为戏剧却十分脆弱”。
“错误”的时代
歌剧《早与晚》根据被誉为“挪威贝克特”的作家约恩·福瑟的同名小说创作而成。作品名中的“早”指的是“出生”,“晚”指的是“死亡”。小说主要讲述了渔夫约翰尼斯的出生与他发现自己即将死去的过程,除此之外的一切生活轨迹与生平事迹皆不在其中。

省去主人公中间生平的做法使整部小说给人以极强的割裂感,福瑟惯用的重复性对话穿插其间,剧情平庸且发展缓慢。因此,这部小说很早便被扣上了“无聊”“简单”的帽子。
许多话题在当下看起来更加“正確”,更多是因为时代需要具有时效性的艺术作品去推动艺术的发展。进入后现代语境后,西方文学作品的题材开始向种族、性别等身份认同问题倾斜,浪漫而宏大的题材被认为是不实在的,“生与死”同样不再被赋予崇高、伟大的意义。因而,也有一些人认为福瑟的小说《早与晚》“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但它却与我们的时代完全相符……这是在‘错误’的时间写的一本‘正确’的书”。
在歌剧中,脚本、场幕往往是为作品与作曲家的艺术理想服务的,作曲家在创作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进行修改与调整。但对于哈斯来说,福瑟的文本就是上天给他的礼物。因此,他将小说的叙事转换、结构布局、语言重复等特点在歌剧中全然保留与呈现。哈斯从不刻意追求标新立异的手法,只希望能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意图用一个极其简单的世界去映照一个过度复杂的、深谙世故的世界。他将福瑟小说中所传达的“从一个虚无到另一个虚无”的精神巧妙地搬上歌剧舞台——父亲刚把孩子放在摇篮里,转眼便已经是临终之床——生命的无意义感以及“出生”“死亡”这两个看似对立事件的趋同性在此刻体现。

哈斯在其音乐作品中体现的美感,以及自身的艺术追求,与“当代美”形成强烈的对立。当被当代主流审美试图抛弃、掩盖的命题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时,一种异于当代的美从中产生。这种美并非是人们向往的,但却值得人们回望。
正确的扣合
把握了文本内核后,作曲家需将其用音乐表达出来,传递给大众。原著中的“早”与“晚”是两个完全断裂的章节,哈斯在歌剧中仅用一个和弦便巧妙地将两个部分、两个场景衔接了起来。在歌剧中,“早”与“晚”的人物没有重复出现,在约翰尼斯出生的场景中,只有他的父亲奥莱和助产士;而在死亡场景中,是他与妻子、朋友、女儿不断交谈。
视角转至歌剧舞台上,哈斯凭借简单得出乎意料的音乐材料实现了两个场景的对比——“早”的人声是父亲奥莱的念白,“晚”则是歌唱。这是为了表现奥莱作为生者的状态,同时念白使作品充斥着自然、质朴的气息。他所念的都是作品最核心的生命观——“从一个虚无到另一个虚无”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