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在上海的破圈之旅(上)
作者 曹语庭
发表于 2023年4月

2022 年底,我转阴后第一次出 门,是去了汉口路申报馆大楼的 THE PRESS。味觉远未恢复,嗅觉暂且 迟钝,但我仍觉得需要一杯堂食的咖 啡,衔接过去、当下与未来。

1875 年 11 月 10 日的《申报》中, coffee 第一次被译为“咖啡”(当时有“加非”“卡啡”“磕肥”等各种译名), 也是《申报》与咖啡有缘。在这间兼 营咖啡的西餐馆,我喝最苦的咖啡,吃 最甜的蛋糕,给甘苦交融的 2022 年 划一个句号。

上海作为国内咖啡氛围最浓厚的 城市上海,咖啡是刚需,是生活习惯 和日常,是几步路就能到的公共空间。 咖啡是生活在上海子民血液里的氧。

上海人是泡在咖啡里长大的。

一年四季,外婆早餐经常拿钢盅 小锅煮咖啡加牛奶配生煎馒头,那是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我仿佛依稀仍 能闻到奶咖浓醇馥郁的香气。儿子在 读小学中高年级时,假期里已与同学 小伙伴相约咖啡馆了,对摩卡、拿铁、 澳白、手冲等如数家珍,当然最后往 往还是乖乖点杯热巧克力。如今,13 岁的儿子和伙伴们则更喜欢买杯咖啡 边走边喝,据说“10 后”年轻人都更 接受这种随意模式。

同事间若谁发生了什么好事,比 如评上职称、获得先进、光荣退休等等,总要请客喝咖啡,这是惯例。公 司总部园子里也有“COSTA”咖啡馆、 机器人咖啡机、便利店咖啡等多梯度 的咖啡售卖场所。

上海大大小小咖啡館里坐着的不 仅是时尚男女,更有不少爷叔阿姨。 咖啡馆是都市人短暂出离现实的最方 便去处,是不必做表情的地方,是永 远的舒适圈。再无聊的人,因为每天 的一两杯咖啡,也似乎有了灵魂的寄 放之处和精神世界的自融自洽。记得 去年 3 月中下旬上海疫情严重即将全 域静态管理时,绝大多数独立咖啡馆 都已打烊,我溜达到武康路、兴国路、 淮海路交叉口的咖啡馆。在能看到武 康大楼的地方喝杯摩卡,春天就不那 么苦涩紧张了吧!店里温煦,人也并 不少。坐了片刻,看到两位女警官沿 街走进咖啡馆,我以为疫情要封店,下意识端起咖啡准备快速撤离,只听 见一位女警官说 :“今天营业伐?阿拉 买两杯咖啡。”

上海人,无论何种职业,无论何 种境遇下,喝咖啡都是惯性和本能啊!

毫无疑问,上海是对咖啡有着最 高认可度和依赖度的中国城市之一。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生活》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