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渊中探索光芒
作者 周冠宁
发表于 2023年5月

南派三叔最负盛名的代表作《盗墓笔记》,以充满悬疑色彩的故事为载体,构建出一个光怪陆离、精奇古怪的神异世界。《盗墓笔记》连载期间引发网络热潮,出版后实体书销量与网络热度均高居前列。正篇完结后,南派三叔又陆续创作了多部同一世界观下的相关系列作品,包括已出版的《藏海花》《沙海》《南部档案》《花夜前行 无声落幕》和微信公众号上连载的《盗墓笔记·重启》系列(连载中,目前包括《极海听雷》《灯海寻尸》《万山极夜》《王母鬼宴》四个单元)等。

一、恐怖之外:集体无意识的展现

南派三叔的小说以着力塑造恐怖氛围为特征,属于恐怖小说一类。因此,《盗墓笔记》中充满了大量的恐怖奇观,在叙事层面,恐怖奇观最直接的功用是激发读者内心的恐惧;另一方面,超出常识与逻辑的未知事物也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所以,在阅读恐怖小说时,读者感到恐惧的同时也得到好奇心满足的快感。

不过,除了满足读者的阅读快感,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恐怖小说的意义。在文化层面,恐怖奇观与集体无意识息息相关,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时代内涵。

《盗墓笔记》系列中的恐怖客体来源广泛,涉及民俗学、神话学、神秘学等领域,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客体反映了沉睡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恐惧。深刻的恐惧源于对异己“他者”的体认,人要在社会中生存,首先就是要建立起作为“人”的自我认同。在自我认同建立起来的同时,对非人的“他者”的恐惧也随之产生。这种恐惧标记着对人的身份认同具有破坏作用的事物,在“人”与“非人”间划出界限。千奇百怪的魑魅魍魉,代表的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自身异化风险的觉知。《盗墓笔记》以奇观的方式将这些深层次的恐惧呈现在文本当中,给予读者巨大的感官刺激与心理刺激的同时,也表达出对人之本质的反思与探问,如同注视深渊。小说对恐怖奇观的描绘亦不仅仅止于展现,正是在难以战胜的恐怖对象面前,主角们依旧坚持“作为人”的选择,才更为充分地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二、恐怖之变:历史与当下

《盗墓笔记》中的恐怖对象数目繁多,但并不乏味重复,其类型丰富,刻画手法求新求变,从2006年至今,体现出从具象到抽象、从有形到无形的变化趋势。

《盗墓笔记》中最常见的是那些传说中的“怪物”,它们来源于民俗传说、迷信巫术中似人非人的鬼怪异兽。例如《蛇沼鬼城》中的西王母国遗迹,出现了人面鸟与会作人语的蛇;《阴山古楼》中写到瑶族神话中的创世神“密洛陀”等。这些与远古时期的图腾文化密切相关。人类特征与自然物形象的缝合,象征着先民的自然崇拜。自然崇拜的背后,是对于自然的恐惧和未分化的主体意识。

本文刊登于《青春杂志》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