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队名的疑惑
作者 马龙
发表于 2023年5月
2021赛季中超联赛,河南嵩山龙门队球员庆祝胜利,挥舞建业大旗。

2012年,河南建业从中超降级,次年便重新杀回顶级联赛。河南人只用一年的卧薪尝胆,就向外界证明了民企搞好足球的执着和决心。可就在重返顶级联赛的第十年,他们却打起了退堂鼓,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伴随建业集团在资金链上的断裂,建立在多元股权足球之上的河南嵩山龙门俱乐部,就像是被抽掉了拱顶石的巨大建筑,瞬间坍塌。建业集团股份由占三成减到剩一成,俱乐部的名字恐怕又要发生改变。不叫河南嵩山龙门?是的,恐怕得要加入“中原”元素,传闻中原银行一跃将成为俱乐部的大股东。

这典型的案例正悄然发生在中超联赛。透过这件事,人们或许能逐渐明白中性冠名的意义。

两个阵营

中国职业联赛全面推进中性队名,起源于2021赛季。这不仅成为当年足协的硬性规定,而且是各俱乐部必须满足的条件。因此,除了当时的大连人队,其余中超、中甲球队都不得不急速改名,一时各种“XX城队”、“XX人队”涌现。

从职业足球发展来看,推行球队中性冠名是大势所趋。《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鼓励具备条件的俱乐部逐步实现名称的非企业化”。但是,围绕着中性队名各种利弊的议论不断。赞成者认为,这是追求百年老店的一条必经路;怀疑者则以伤害企业投资热情为依据,理由是俱乐部球队名称目前仍是最大的广告载体和最好的商业回报方式。

梦里依稀球迷泪,城头变幻大王旗。有人认为,经过多年熏陶,人们已经习惯了北京国安、广州恒大、河南建业这样的称谓。当一个符号消失时,难免会面对一片茫然和冷漠。

于是,在中性名称推广的初期,人们担心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地域足球文化可能逐渐消亡。国安、申花、泰山和亚泰等老牌球队都在寻求各种方式保留原有的名称,甚至不惜采取股权交接。毕竟,金字招牌的消失可能比缺乏赞助商、缺少观众更可怕,甚至可能导致足球品牌消失。

真正能留住队名的球队实在有限,相当一部分在近十年靠资本注入而兴起的俱乐部打起了退堂鼓。广州恒大改称广州队,江苏苏宁成了江苏队,河北华夏幸福成了河北队,散得散,苟得苟。现在看,中性冠名对这些民企球队的影响较大。

一家俱乐部的所有权可以经常变更,球队的理念和与本地球迷的情感纽带却不能时时割裂。中性名称效应产生两个阵营,国字背景或老牌球队老而弥坚,相反,民企球队所受到的冲击更大,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参与中国职业足球资本运作的私企老板大多都是“玩”足球的人,而不是爱足球的人。

本文刊登于《新体育》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