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画意摄影有故事
从本源上追溯,画意摄影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英国转行于摄影的画家,为了赢得摄影的艺术地位,从美术的视角,将摄影通盘套用西方绘画创作方式来构思创作,称“高艺术摄影”,绝大多数作品保持了绘画中人文、静物油画的“写实”风格,而很少在山水风景作品上有经典之作。后来西方画意摄影也突破了原创的格局,甚至还借鉴吸纳了中国绘画、摄影的传统精华,中国的画意摄影也借鉴融合了西方的某些观念与经验。尽管有彼此不断的交融发展,但中国与西方从绘画到画意摄影,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尚有诸多差別。
中国绘画的历史演进与欧洲完全不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审美观、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多样化发展取向的不同。相同的是各种的画意摄影都依据于各自久远至今的绘画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发展。中国绘画源远流长,早在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有绘画,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绘画审美准则早有历史性的穿越。形似与神似、写实与写意、具象与抽象、客观与主观、形式与内容等的结合、交融、演化,独到而自信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与文化根基,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传统美学精神也早已成为绘画的灯塔。
始于中国的明末清初、兴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画意摄影(最早称美术摄影),却没有追随西方当时正走向衰落的绘画理念的画意摄影风潮,而是传承了本国绘画的精髓与根基。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摄影从机械复制走向艺术创作,因而率先产生以陈万里为引领的法从自然、写意抒情的第一个审美取向——自然画意摄影;以郎静山为引领的依托中国水墨风景国画的第二个审美取向——集锦画意摄影。自然与集锦两类画意摄影作为拓展中国摄影的先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论是从法自然而求真造美、寄情于物的风情力作,还是寻古法而至简留白的诗意风景大作,均根植于华夏民族文化基因,贯通画意摄影创新发展历程,并长青不衰立于世界影坛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