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瓷窑中的一朵奇葩。窑址位于今天河北省南部的磁县和峰峰矿区境内,因该地古属磁州而得名。磁州窑创烧于北朝晚期,历隋唐,至宋金元时期达到鼎盛。磁州窑瓷器的器型丰富,装饰艺术别具一格,全国许多窑口例如淄博窑、德州窑、大同窑、长治窑、介休窑等,都仿烧磁州窑瓷器风格,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磁州窑系。磁州窑不同于大家熟悉的汝窑、钧窑那种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磁州窑作为民窑,主要消费群体是民众,这就意味着他们的产品不能像官窑一样不计工本,为了持续向好发展,既要保质量、促销量,还要提升产品档次,尤其在营销渠道上要迎合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当时的制瓷匠人们就把反映了市井阶层的喜怒哀乐,真善美好、心理需求的俚句、诗词作为瓷器装饰,这种文字装饰虽简单易懂,但却表露着当时人的现实与苟且,梦想和远方。这种别样的装饰风格与营销宣传,在中国古代的瓷窑和瓷器产品中,别具一格,影响深远。
旷世少见的酒广告
在临漳县邺城博物馆陈列中,有件明代磁州窑白地黑绘酒坛,坛肩部周圈书字:“文人饮三杯,进三场,连重(中)三元;武将吃一盏,杀一阵,官居一品。”下书:“问酒谁家好?还答此处高”。套用现代广告词几大要素——巧用修辞、注重押韵、简洁明了,巧用成语,强调产品功效等特点,在上述酒坛文字中,几乎都能找到。不信我分析如下:
文人喝酒用了文雅的“饮”。“进三场”,宋代及以后的科举考试中,读书人要先在县、府参加考试,通过之人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考得“秀才”之后,才能获得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资格。接下来是参加每三年举办一次的“乡试”,又称“秋闱”,此考连考3场,每场3天,乡试考中称为“举人”,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只要考中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儒林外史》中那位考中之后高兴疯了的范老爷,便是乡试考中举人的情形。通过乡试的举人,到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也称“春闱”,同样是连考3场,每场3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可以参加接下来的的“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也是最高一级,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并定出名次,第一名称为“状元”。故“进三场”并不是具体指那一次考试,而是泛指考场,通过若干次的考场检测,接连考得“解元”、“会元”、“状元”,这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无上荣宠,也是多少古代文人一辈子的奋斗梦想。文人乡试、会试、殿试前满饮三杯此坛中酒,以求能文思泉涌,场场魁首,连中三元。
武将喝酒用豪爽的“吃”,两军阵前,豪饮一盏,披挂上阵,酒壮英雄胆,豪气迸发,斗志昂扬,东荡西杀,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功勋卓著,授印拜帅,官居一品,是多少习武之人的终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