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一地级市市委书记到当地一乡镇突击检查,明确要求不打招呼也不做陪同。当地领导就率领下属远远在别处待着,随时跟踪领导动向,又不让市委书记发现。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要求“下去调研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得要求主要负责同志出面接待”。但现实实践中,层层准备、层层陪同仍在基层上演,一些基层单位会采取变通的策略,不能用警车开道,就改用公务车为领导开道;不准贴身陪同就远远地开车跟随、等候。
值得注意的是,像这种基层变通行为在很多地方长期存在。所谓“变通”,意思是事物变化而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在传统文化中这种朴素思想被视为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的一种积极策略,被人们推崇。然而,“变通”一词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发生了变异,和“打折扣”“花架子”“绕圈子”等行为画上了约等号。
“打折扣”还是“实打实”?
某地一小区内有商户开设一个棉絮厂,噪音、灰尘严重超标。当地居民拨打了数十次市长热线。然而每次相关部门就是派人过来看看,口头上提醒该商户几句便不了了之。直到有住户把情况反映给国家相关督察组,当地才派人把商户的卷帘门拉下来防噪,再加装布帘防尘。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该小区仍有居民对整改不满,又把整改情况向督察组反映后,问题才得到解决。商户机器被搬离了该小区。
像这样的“打折扣”是基层变通的一种惯常策略。政策制定到政策执行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这导致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引发变通执行行为。
有时基层工作人员为了保证工作按时完成,也会通过变通执行的方式满足一些当事人的无理诉求。江西省一乡镇在实行“五拆五清”政策期间,村民意见很大。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有选择性地进行拆除与清理,选择相对简单与好说话的执行对象。对于村里宗族勢力较大的村民往往先不拆除,静观上级政府对此项任务的推进力度。
例如当地有一户在乡镇包工程的大户,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先象征性地拆除一部分,将这户作为最后拆除的对象。又比如某镇工作人员考虑有的大户老房子里存放了棺材,在该户新房没有建起来之前,哪怕房子符合危房标准也不会予以拆除。“如果明显感觉到民意反弹严重,甚至会发生群体性事件,会做一些选择性变通执行,把压力往上面反映一下;如果上面政策强硬,我们会将压力施加给群众,有时候采取强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