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视剧《县委大院中》中,曹立新带下级检查创卫情况时,正好看到路上有拾荒者。为及时消除隐患,他命人将拾荒者悉数送到隔壁县。
就在前几天,西部某社区书记贾宇接到一项市级层面的大型迎检工作,其中一个要求是保持社区整洁。但贾宇所在社区的一个小区,遛狗人士较多。三五成群的宠物经常在社区的一块市政绿化用地聚集,留下大量垃圾。
为保持整洁,社区干脆人为设置一道屏障,将绿化用地围起来。为让地块一旁已经干枯的绿化带看起来美观,还将其喷上绿漆。对此,群众质疑声不断,“绿得发光的绿化带、被打围的地块,哪件干的是正经事?”
工作不好干,只能搞变通?对此,多名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变通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来自上级的政策缺乏科学或不切实际、权力下放不够,也有来自下级的资源不足,压力过大,甚至还包括一些基层干部的错误认识,比如把变通当作执政能力,认为“摆平就是水平”;急功近利,为追求短期政绩,主动求变通。
上级有些政策难执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由于有的政策本身难以执行。”某街道办副主任李乐柏告诉记者。比如,让李乐柏十分头疼的“第一书记”选派事宜。“农村社区需要增派人手还说得过去,但没听说城市社区还需要搞派驻,这让我上哪去‘抢人’?”
除了人难选外,事也难做。实际上,城市社区“两委”人手足以保障社区运转。“第一书记”下去后,就要不断派发工作清单让其有活干。他们一旦干活,社区干部的工作就不饱和了。“人员闲的闲,忙的忙,这样工作又难办了。”
“个别政策本身难执行,有时候只能搞变通,但这种变通确实不符合政策方针。”李乐柏说,人可以下沉到社区,但手上做的还是街道的事。
类似情况偶有发生。一名区县党政机关干部告诉记者,虽然政策要求他全脱产在村上帮助工作,他依然常常往返于区级部门与村之间,一年难得有时间完全驻村。
“政策难以执行,问题有可能出在中间层。”有基层干部表示,面对难以执行到位的政策,一些中间层部门仅是分解任务“甩包袱”,习惯当“甩手掌柜”。这种路径依赖背后的逻辑是——工作布置下去了,责任目标也就分解下去了。至于能不能落实责任,或者采取什么方式去完成,那是基层的事。
有干部透露,基层执行时搞变通,负责政令传达的中间层部门,也并非全然不知。某区县一名农业口的工作人员表示,一些任务分派下去后,基层也经常叫苦。“大多时候,我们主要参考基层提供的数据和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