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这样搞变通
作者 邓苗苗
发表于 2023年5月

“变通者,趣(趋)时者也。”古人素来崇尚变通的处世哲学,主张不拘常规地随机应变。唐代刘长卿作诗《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说“且欲图变通,安能守拘束”;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写道,“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包恢在《送旴江吴守以言归二首其一》诗中,也有“圆机珠活走盘中,已试权奇妙变通”句……然而,在漫长历史的实践中,“变通”逐渐被一些人操弄为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手段。

失道的诡变

在处理具体公务时,一些古代官员深谙“变而通之以尽利”之道。宋代《折狱龟鉴》记载了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个叫陈述古的官员在任浦城县令时,一户富裕人家被盗,陈述古没有采用常规的断案方式,而是利用了百姓对鬼神的敬畏,让嫌疑人摸钟自证,“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实际上,陈述古事先在寺庙的钟上涂满了墨水,内心坦荡之人都摸了钟,手上留下了印记,唯独一人手上无墨,是为真正的盗贼,案件圆满解决。

陈述古的变通之法在古代司法实践中并不少见,有一种观点认为“谲非正也”,这种变通本身不是正道,但“谲不失正,道乃可行”,只要它有助于匡扶正义,便可在一定范围内施行。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种“诡变”,即利用变通为自己谋利。

明代《喻世明言》里同样记载了一则“鬼断”故事,说的是倪老太守有善继、善述两个儿子,兄弟俩同父异母,哥哥善继素来怨恨弟弟善述。倪老太守疼爱年纪小的善述,心知等自己去世,善继一定会在财产分割一事上为难善述,明面上便只留了少数财产给善述,暗中给善述母亲梅氏一幅《行乐图》。数年后,善述长大成人,梅氏携图找到县令滕大尹伸冤。

滕大尹破解了图中奥秘,看到图中有倪老太守遗笔,得知倪老太守生前在家中一处破屋之下,为善述藏了银一万、金一千。倪老太守还说,“后有贤明有司主断者,述儿奉酬白金三百两”。垂涎钱财的滕大尹并不满足于区区“白金三百两”,立马想到了“变通”之法。

在倪家听审时,滕大尹假装能看见倪老太守鬼魂,并听从“鬼魂”指示,从东边旧屋中先后挖掘出数坛银子,由善述继承,并在挖出金子之前就说,“更有一坛金子,方才倪老先生有命,送我作酬谢之意”。众人听后,果然从西壁中找到一千金,滕大尹便顺理成章地将一千金悉数收入囊中。

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所写,“滕大尹最有机变的人”,然而这种机变、变通却用错了地方,伸张正义的“鬼断”变异成装神弄鬼的贪腐行为。

大搞文字游戏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军士踏马往往从麦田中过。为了保障粮食,曹操曾下令,任何人不得践踏麦田,“士卒无败麦,犯者死”。此后,曹操麾下“骑士皆下马,付(扶)麦以相持”。但在一次行军中,曹操的马却蹿进了麦田中。曹操表示要按律执行,作势自刎,谋士郭嘉立马心领神会为其开脱道:“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

本文刊登于《廉政瞭望》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