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必然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官本位思想的桎梏、人情文化暗藏的寻租空间、监督文化的“淡漠”以及价值失范等因素皆会成为腐败滋生的土壤,严重阻滞反腐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此背景下,亟须打造文化反腐“第二战场”。
但审视文化反腐工作的实际状况,其深入性和有效性有待提升,仍须进一步加强廉洁教育工作,推动制度反腐和文化反腐有机结合,构建民众参与反腐工作机制,有效发挥文化反腐的“治本”效用,實现“不想腐”的工作目标。
腐败产生的文化归因与靶向施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有必然的社会文化影响。腐败文化为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心理依托,腐败文化会异化为主体的价值选择、思维系统和行为准则,尤其是党政人员受到腐败文化“俘获”时,腐败问题更会积重难返。针对性地剖析腐败行为背后的文化归因,才能靶向施策,发挥文化反腐的工作效力。
官本位思想的桎梏。官本位思想及其背后的特权意识是封建腐朽文化的“残骸”。农耕社会对权威的服从是官本位思想滋生繁衍的社会生活基础,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国一体社会结构固化的社会等级关系以及官僚体系更是成为官本位思想的制度“庇护”。特权阶级长期垄断和把持社会阶层进阶的政治与经济资源,才形成了以权力、官衔为核心的官本位文化。此外,科举制度为官本位思想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土壤,“学而优则仕”“封妻荫子”等观念深入人心,官位、权力、功名成为被用来衡评自身社会价值的单向指标。官本位思想作为一种腐朽的封建文化,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在当今社会,官本位思想仍在部分党政人员中沉渣泛起,部分公职人员认识混乱、宗旨淡漠、行为失范,导致众多腐败现象如同幽灵一般游荡于社会之中。此外,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官尊民卑、唯上、唯权等思想流毒甚广,导致本应充当外部“监督者”的民众往往会陷入“沉默的螺旋”状态,对贪腐问题置若罔闻,甚至“逆来顺受”。长此以往,正常的社会关系被权力绑架,导致腐败问题不断滋长以及社会腐败文化的链式传播,导致贪污腐败、官僚主义、以权易官现象屡禁不止,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动摇了党的执政根基。
人情文化异化。与西方国家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差序格局。自古以来,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是构成中国传统“熟人社会”“宗法国家”的重要基础,维系着传统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而宗法文化背后的人情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也起到融合经济、标示价值、维护稳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