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号称百年中立国,而瑞士的银行,被西方公认为是所谓最有契约精神、最安全的金融系统。瑞士银行业百余年来一直以中立、绝对保护客户隐私著称。不过,近年来,瑞士银行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继硅谷银行等美国多家银行宣布倒闭,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恐慌情绪蔓延之后,名列全球30家系统性重要银行之一的瑞士信贷银行(Credit Suisse,简称为瑞信)再次上演“危机时刻”——成为第一家陷入危机漩涡的银行。
3月19日,瑞士联邦政府宣布,瑞信将被瑞银集团收购。此举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局势陷入进一步动荡。
瑞信因何陷入危机漩涡?会带来多大损失?危机是否会继续蔓延?
瑞信出现疯狂的挤兑
老牌银行巨头瑞信是一家全球顶级的金融服务机构,于1856年成立,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作为全球第五大财团,也是瑞士的第二大银行,瑞信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5万名员工。然而,近段时间以来,瑞信深陷高风险逐利、内控缺失、帮毒贩洗钱等惊天丑闻当中,危机重重。
该行年度报告表明,2022年净亏损近73亿瑞士法郎,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亏损。近期,瑞信又出现了一个季度净流出超过1100亿瑞郎的情况。瑞士财经博客的一份报告称,之所以被储户疯狂挤兑,根本原因在于瑞信对储户失信了。
除了内部管理混乱、深陷洗钱丑闻外,据瑞士《周日报》报道,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在美国施压下,瑞士银行放弃中立立场,对俄罗斯资产进行冻结。“光瑞士信贷就冻结了俄罗斯的176亿瑞郎,合计190亿美元资产,这一数字约占俄罗斯自然人和法人在瑞士所有资产的33%。”“世界看到瑞士信贷放弃‘永久中立’原则,很多富豪家族坐不住了,他们的钱都不敢存在瑞士了。”《周日报》发表评论指出。这也是瑞信招致客户恐慌情绪,进而出现挤兑潮的一个重要原因。
早在去年10月,瑞信濒临破产的消息就在社交媒体间流传,投行业务和财富管理巨亏导致企业运营陷入困境。此前,供应链金融公司格林希尔的破产,导致瑞信最终关闭了其持有的100亿美元供应链金融基金。
进入2023年以来,瑞信局势依然不容乐观。3月14日,瑞士信贷集团宣称过去两年报告程序中发现“重大缺陷”。管理层也据此得出结论,集团的披露控制和程序无效,这一缺陷涉及未能设计和维持有效的风险评估,以查明和分析财务报表中重大错报的风险。次日,瑞士信贷开盘跌近30%,股价再创历史新低。
为了避免金融体系遭到系统性风险,瑞士金融机构发表声明支持瑞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