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商》:商周革命的另一种书写
作者 林屋公子
发表于 2023年5月

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重大事件——商周革命。周国本来是活动在关中平原一带的商朝附庸小邦,国君周文王开始反商。文王去世后,子武王率领诸侯联军在牧野(今河南新乡)大败商朝军队,之后攻入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商纣王自杀。武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建立周朝,封纣王子武庚为商国国君,以武王三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监管。武王大约在位四年后去世,因子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

周公旦的摄政,引来“三监”猜忌。武庚趁机联合“三监”反叛,又有东夷部落加入。之后,周公旦率领大军东征,消灭了武庚与“三监”,并将战线拉到东方。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和东方的统治,周公旦又主持修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并推行了分封制,将周族子弟、姻亲功臣等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之后,周公旦又进行了“制礼作乐”,规定了一套礼乐制度,并且提出了“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一系列政治思想,周王朝才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何为“翦商”

古人对于商周革命的评价非常高。战国大思想家孟子阅读《尚书·武成》篇,见到其中有武王伐纣“血流漂杵”的记录,意思是战争非常残酷,鲜血把盾牌都漂浮了起来。孟子表示不相信,他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啊,武王是无敌于天下的仁者,以最仁的去讨伐最不仁的,怎么会“血流漂杵”这么惨烈呢?他还认为,纣王是危害仁爱、伤害道义的“独夫”,武王杀的是独夫纣,并非以下犯上、以臣弑君。

可见,至晚在战国时期,就有把商周革命赋予明显道德化色彩的倾向。既然商周革命是“吊民伐罪”,征讨有罪者以抚慰百姓,那么商纣就应该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加暴君。所以,在自战国以来的文献中,对纣王罪状的批判也接连不断。在文人的笔下,纣王就是个奢侈无度、宠幸奸臣、疏远贤臣、滥用酷刑、杀害忠良的十恶不赦之君;而与之相反,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都是圣王贤者。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也即是以商周革命作为背景,将神魔故事与历史记载融为一炉。

但这样的解释,自古就有人质疑。孔子弟子子贡就认为,纣王并没有这么坏,只不过纣王是失败者,所以一切罪名都归于他的头上。近代学者顾颉刚先生有《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一文,认真梳理了关于纣王罪状的历史文献,发现有一个明显的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多的规律。在周初《尚书》中,纣王的最大罪名不过是“酗酒”而已,而在据说是《尚书》遗篇的《逸周书》里,也有武王克商后,大行杀戮并且使用人祭的记录。

本文刊登于《廉政瞭望》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