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天生是诗人,在他们的眼里,太阳是永远用不完的红线球,萤火虫是不小心烧着了短尾巴的小马虎,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而诗歌的世界也非常神奇,它可以把许多平凡的事物表现得活泼、鲜明、动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引导儿童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儿童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诗歌教学是幼儿园常见的文学欣赏活动,是儿童感受语言美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儿童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意境,体验诗歌的情感,让儿童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披文入情,体会诗歌的情感
(一)解读诗歌的内涵
“情”来自诗歌本身,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视角解读诗歌的内涵,从儿童的心灵了解世界,用儿童的视角看待万物,把自己变成长大了的儿童。比如,金子美玲在《积雪》中写道:“上层的雪很冷吧,冰冷的月光照着它。下层的雪很重吧,上百的人压着它。中间的雪很孤单吧,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诗人用儿童最自然的状态体验、感受这个世界,把对雪的感觉展现得透亮又充满童趣,教师解读时要怀着一颗童心,展现诗中的真情。
儿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想象将主观情感融入作品角色,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与作品的对话。教师要在理解和尊重儿童学习心理的基础上,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心去体会诗歌,真正从儿童的视角解读诗歌,引导儿童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二)再现诗歌的真情
1.体味作品,把握感情基调,达到“以情感人”。不同的诗歌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有些是欢快的,有些是悲伤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讲解诗歌,让儿童从生动的语气变化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依循这条感情线索,从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2.音乐渲染,增强情感效应,达到“以情动情”。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说语言是一颗种子,教师的语言魅力是阳光,那么音乐的渲染就是养料,它们相辅相成,在儿童心中催生出一朵朵美好的心灵之花。一段动人的音乐、一段生动的配音、一份精美的课件,总是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音乐有一定的感染力,可以陶冶情操,激发人心底最本真的情感。教师应在平日留心,注意积累,为教学活动找到合适的音乐素材,创设相应的情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强诗歌教学的效果。在选用素材时,教师要注意选用与诗歌的情感合拍的音乐,以免喧宾夺主,起到反作用。
3.感动自己,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以情育情”。一般来说,语言类的活动目标至少有一条是情感相关,而这一目标也是活动的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