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是我国全纳教育本土化的一种模式,近年来,我国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人数明显增多,如何让特殊需要儿童顺利融入班集体接受教育,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是否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直接影响特殊需要儿童在班级中的独立性、适应性和同伴接纳度,是特殊需要儿童能够尽早融入班集体的基础。本文以小班随班就读儿童宣宣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培养特殊需要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帮助他们顺利融入幼儿园班集体的策略。
一、相关背景
特殊需要儿童被称作“慢飞天使”,是指年龄在0~6岁,心理或生理方面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相对于普通儿童而言,他们更需要有质量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最少限制的教育环境下学习和成长,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班就读为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成长创造了机会,有助于提高特殊需要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特殊需要儿童的自信心。随班就读不只是一种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的方式,更是一种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促进正常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共同成长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对特殊需要儿童融入班集体的影响
融入班集体是特殊需要儿童进入幼儿园后的第一个挑战,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缓解分离焦虑,从而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具备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特殊需要儿童融入班集体的前提,在儿童群体中,具备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儿童往往更受同伴的欢迎,而较高的同伴接纳度有利于特殊需要儿童融入群体。因此,培养特殊需要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他们顺利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提高特殊需要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个案分享
幼儿园教师是儿童步入集体后直接接触的对象之一,在提高儿童自理能力、帮助儿童融入班集体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随班就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教师要理解随班就读儿童的行为和学习特点,以尊重接纳的态度对待他们。其次,教师要善于分析特殊需要儿童的行为表现,采用灵活适宜的方式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最后,教师要关注特殊需要儿童,积极地与他们的家长进行沟通,以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笔者所带的小班有一名随班就读的男孩,他名叫宣宣,入园时3岁7个月。入园时,宣宣有轻微的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生活自理能力较弱。
基于宣宣的情况,笔者拟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着重培养宣宣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帮助宣宣尽快融入班集体,进而发掘他的潜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以下是笔者的教学方法和心得体会。
(一)善用行为连锁训练
行为连锁训练包括顺向行为连锁训练、逆向行为连锁训练、全工作连锁训练三种方式,行为连锁训练可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它常被用于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康复训练。
以下是案例一,记录了宣宣掌握正确洗手方法的经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