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与使用
作者 鞠叶
发表于 2023年5月

幼儿科学区活动旨在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应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為幼儿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游戏材料的特性,促使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分析了S幼儿园大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情况和使用情况,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科学区材料的投放情况

(一)科学区材料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某市S幼儿园大班的实地观察,笔者发现各班设置的活动区域大同小异,主要有科学区、自然角、图书区、美工区、益智区、建构区等。在笔者调查的12个班级中,有5个班级没有设立专门的科学区,但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在其他区域投放了具有明显科学区特征的材料,如放大镜、万花筒等,其他7个班级设立了科学区,他们的相关材料都集中分布在科学区。

(二)科学区材料的种类

通过实地观察,S幼儿园大班科学区投放材料的种类情况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12个班级中,科学区的材料一共有3类,有2种科学阅读类材料、11种科学玩具类材料、4种实验操作类材料。科学阅读类和实验操作类材料的种类普遍少于科学玩具类,科学区材料的种类以科学玩具类为主。

二、科学区材料的使用情况

(一)材料的选择情况

在笔者收集到的数据中,各班幼儿选择科学区材料进行区域活动的情况共出现了56次,其中幼儿自主选择科学区材料进行活动的情况有31次,教师引导幼儿选择科学区材料进行活动的情况有25次。笔者通过调查和计算得出,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次数的方差为0.79,小于教师引导幼儿选择材料次数的方差,同时各个班级教师引导幼儿选择材料的差异相对较大。

(二)材料的操作情况

笔者将幼儿操作科学区材料的行为分为以下三种:胡乱操作材料、常规操作材料、合理探究材料。胡乱操作材料指幼儿选择材料后完全违背材料的使用规则,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操作材料,甚至损坏材料,如幼儿A在探究陀螺的玩法时,他将陀螺拆开,不让别的幼儿继续探究。常规操作材料指幼儿运用正确的操作方式使用材料并进行一系列活动,如幼儿B在熟悉陀螺的玩法后,与同伴进行了“看谁的陀螺转得快”比赛。合理探究材料指幼儿合理地运用材料或组合材料探究游戏的新玩法,如幼儿C将纸壳当作球拍,与乒乓球组合进行游戏。

本文刊登于《幸福家庭》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