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作者 汤一帆
发表于 2023年5月

在社会生活中,亲社会行为又被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行为,包括安慰、谦让、协助、理解、关怀、支持、互助等。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之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个体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而是在减少。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笔者所在中班幼儿的

亲社会行为水平调查

笔者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主要培养幼儿的互助、谦让和分享行为。笔者在课堂上调查了65名中班幼儿对“分享”和“合作”的看法,如表1、表2所示。从中可以发现,幼儿具有一定的分享意识,但他们的合作能力较弱,需要教师进行良好的引导,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二、如何通过角色活动发展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

笔者结合4~5岁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制定了旨在训练他们合作能力的角色活动。在活动前后,幼儿对合作行为的认识和合作能力均有所变化(见表3、表4)。在活动中,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个分配、协商的过程。在遇到幼儿都喜欢的角色时,他们会争抢角色,对此,教师要耐心引导和劝说幼儿,让幼儿在合作的过程中享受角色游戏的乐趣。

(一)加强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意识的作用

懂得合作商量的幼儿,长大

后会很快适应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并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懂得合作商量的幼儿,在以后的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和人际关系问题。对于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意义,教师和家长应具有更深入的认识,坚持“信不坚,行不笃”的教育理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讨论怎么分享物品、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被同伴接受、如何参与别人的游戏、如何公平地解决大家的意见等问题,因此,角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使幼儿明白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成功。

(二)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

指导方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认知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逐步完成的。教师要尊重游戏和活动的特殊意义,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培养合作意识,获得合作经验,在游戏中感受到合作的意义。

本文刊登于《幸福家庭》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