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应为幼儿提供接触自然环境、感受自然事物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自然界的美,随之形成强烈的探索兴趣。亲近自然是幼儿的天性,在自然界中,他们能够感受世间万物的神奇。不过,在近些年的幼儿教育中,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幼儿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有部分幼儿患上了“自然缺失症”。目前,在幼儿园教学中,室内活动已经满足不了幼儿的需求,而在户外区域游戏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将会极大提高区域游戏的教育价值。自然资源是幼儿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将其运用于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中,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然科学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探索能力。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在游戏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结合场地实际,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现阶段,自然资源在区域游戏的运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种类固化、投放方式单一等方面。基于此,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结合融合、发展、实施和拓展等关键词,从建构家、园、社区合作平台,优化材料投放方式,巧设区域游戏主题和组织自然采风活动等角度,对自然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的有效运用进行探讨。
一、相关概念
(一)自然资源
笔者利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发现学术界对自然资源一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是从大自然中收集的、未经精加工的实物素材,它经过人们的收集后便可以直接利用。笔者认为,自然资源是来自自然环境中、不经过人工加工、只需经过收集和简单处理就可使用的资源的统称,它常被应用于区域游戏中。教师在区域游戏中巧用自然资源,能够为幼儿开辟广阔的成长空间,让幼儿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幼儿了解自然界中自然事物的性质和特征,并不断增强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区域游戏
区域游戏也称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活动方式。笔者结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认为区域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区域游戏中遵循幼儿的身心成长规律,有目的地划分活动区域,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可以让幼儿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增强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区域游戏能够开发幼儿的思维,挖掘幼儿的创新能力,促进师幼关系和谐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获得多方面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