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跳绳活动中的深度学习
作者 王予希 严恺月
发表于 2023年5月

跳绳是幼儿园体育锻炼的常见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对于拍球、跳绳等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跳绳是技能性活动,技能的习得需要练习。因此,教师指导大班幼儿跳绳时,应结合幼儿的个体差异开展趣味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在游戏中逐渐习得跳绳技能。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大班幼儿在跳绳活动中的深度学习,以供参考。

一、在支架式教学中习得跳绳技能

幼儿深度学习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较长的一个时段内,围绕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全身心积极地投入,通过同伴间的合作与探究,运用高阶思维,迁移已有经验,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笔者在大班开展了“我有‘绳’功”主题教学活动,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促进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一)捕捉教育契机,激发幼儿深度学习的兴趣

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发生和维持的内在动力,动机与学习之间不是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探究欲,他们对跳绳活动充满了好奇。但是他们刚接触跳绳,尚未掌握跳绳技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基于此,笔者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讨论使用不同的绳子是否会影响跳绳结果,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为了得到答案,幼儿在体育锻炼时间进行探索,和同伴交换绳子,展开讨论。通过初步探索,幼儿发现使用不同长短、重量的绳子会影响跳绳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幼儿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既然使用不同的绳子会影响跳绳结果,那么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绳子呢?”对此,笔者没有直接为幼儿解答,而是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经过探究,有幼儿提出可以将不同绳子的长度、重量记录下来,再记录跳绳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在活动中,幼儿逐渐产生对绳子的探索兴趣,笔者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在一次次探究过程中了解绳子重量、长度对跳绳结果的影响,丰富了幼儿的认知经验,激发了幼儿深度学习的兴趣。

(二)尊重幼儿兴趣,帮助幼儿搭建深度学习支架

深度学习具有联想建构、迁移应用的特点,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练习跳绳技巧的机会,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不同跳绳技巧的难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已经掌握了基础的跳绳技能,他们想尝试新的、更具挑战性的跳绳方式,如双飞、单脚跳等。但笔者认为,此时的幼儿仍缺乏关于花式跳绳的经验,可能会在尝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因此,笔者在幼儿练习的基础上,通过技巧讲解与实践指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搭建学习支架,以适配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三)创设游戏情境,培养幼儿深度学习的素养

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于跳绳这类动作较为单一的运动,如果进行机械式的训练,幼儿容易产生抵触、厌烦情绪。教师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可以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使得练习不再单调。比如,当幼儿的跳绳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后,他们开始自主进行跳绳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幼儿发现,由于跳绳次数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无法以跳绳次数来论输赢。这时,幼儿联想到之前参加篮球比赛时的情景,提出可以比较在规定时间内的跳绳个数,以此判断输赢。

本文刊登于《幸福家庭》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