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幼小衔接中的劳动教育
作者 董姝均
发表于 2023年5月

科学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是当下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关键。因此,幼儿园教师应积极促进幼小衔接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为幼儿的综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幼小衔接的背景分析

近年来,幼小衔接理念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幼小衔接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举措,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工作过程中适时、合理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小学生活。同时,教师要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学习和生活状态,使其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渐转变为“减负增效”,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这也进一步促进了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幼儿园相比,小学学习模式有较为显著的改变,因此,幼小衔接事关幼儿学习与未来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

二、幼儿劳动教育的内涵

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提高对培养幼儿劳动意识的重视程度,使幼儿形成积极、正确的劳动态度。同时,教师还应从多个角度适时、合理、正确地引导幼儿,使其对劳动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不仅如此,幼儿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使其通过劳动实践过程感受劳动的乐趣,领悟劳动的意义。

三、幼小衔接阶段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幼儿劳动意识

培养幼儿劳动意识和强化幼儿劳动认知,是劳动教育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幼儿尚不具备劳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少有进行劳动实践的机会,他们对劳动的认知不够深入、全面。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在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时,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积极组织幼儿参与劳动活动,鼓励他们合作完成劳动任务,使幼儿体验到劳动带来的乐趣,激发幼儿对劳动的兴趣,进而使幼儿的劳动意识得到强化。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要引导幼儿针对劳动任务开展深入、全面的分析,带领他们找出更为高效、快捷地完成劳动任务的方法。

在开展劳动教育相关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小学教室,并采用提问的方式创设合理的情境,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想象自己在这个教室学习的场景,并鼓励幼儿提出有关小学学习生活的疑问。

本文刊登于《幸福家庭》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