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CL范式下小学数学数字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刘美娟
发表于 2023年5月

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成熟,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趋显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创新突破,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方面,文件指出要“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改革。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注重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应用,赋能提质增效”。

现代教育技术改善了当下部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模式化、静态化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技术多被应用于展示课而非日常课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因准备一节展示课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尝试了一次数字化教学后就再也不愿踏足所谓的信息技术课堂,这种教学方式让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没有常态化的实践探索,信息技术融合教学也就无从谈起。事实上,这一困境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清晰。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倘若教育者只关注技术的应用,或者重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而不去深层次、充分地关注学习者,就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技术应用的相关研究就会陷入只见技术不见人、只见投入不产出的尴尬境地。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探究中形成理论上的突破。基于此,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分析了在CTCL范式下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小学数学数字化教学质量的价值和策略。

一、CTCL的价值内涵

上海师范大学的董玉琦教授带领其团队提出了“学习技术(CTCL)范式”,即研究者在文化(Culture)视域下统合技术(Technology)、学习内容(Content)和学习者(Learner)的研究范式。此范式强调技术应用必须回归教育本质,遵循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认清技术要素在教育教学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技术促进学生学习。

(一)CTCL的基本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应聚焦于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等要素与各要素的交互作用。在个体层面,技术的应用旨在调节学生与学习内容的关系;在群体层面,技术的应用旨在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保障,并促进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在生态层面,技术的应用旨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结,灵活调控各个要素,使系统实现动态平衡。CTCL着眼于学业成绩、综合素养等维度,从认知、情绪和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本质。教师应恰当地使用该范式,使之能够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CTCL的核心价值

CTCL的核心价值是解决教育问题、促进学生发展、为教育研究和实践指明方向。

本文刊登于《幸福家庭》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