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以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以科学教育为主题,分析了幼儿实践活动的流程,主要包括产生探究问题、亲身体验探究、解释回顾环节、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四个步骤,并结合活动流程开展了以“叶子的奇妙之旅”为主题的科学实践活动,旨在为教师开展科学教育提供建议,提高科学实践活动的质量。
一、幼儿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流程
(一)产生探究问题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调动幼儿的探究兴趣。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实际能力预设问题,根据幼儿的反馈及时调整策略,以此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应遵循生成和预设相结合的原则,从幼儿当下的生活出发,将他们熟悉的事物作为问题导入的素材,并基于幼儿的发展需求、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适合幼儿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内容,激发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兴趣。
(二)亲身体验探究
探究是整个主题活动中最关键的环节。与中小学不同,幼儿园教育中的探究应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幼儿自发、自主地进行探究,教师只需要大力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并做好安全保护工作。另外,幼儿园中的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形式比较灵活,教室、走廊、操场等都可以成为幼儿探究的场所,这为幼儿提供了更多实践的空间和思考的机会,也为接下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并在这些能力的推动下不断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解释回顾环节
解释回顾环节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实验活动内容,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加入解释回顾环节,能加强幼儿与他人的互动,培养幼儿的交流沟通能力。幼儿可以采取自主思考、与同伴交流、与教师讨论的形式,也可以利用作品展示、语言文字等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回顾环节能够让幼儿在思考与回忆中不断将所形成的认知与感受联系起来,这有助于幼儿在科学探究后积累新的知识。
(四)知识的迁移和扩展
知识迁移是让幼儿学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或者根据所学知识及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识迁移不仅是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还可以把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学习方法,形成的合作态度、科学精神、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以不同的形式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这在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